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章明:提升人民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4-11-20  浏览:

人民城市是以共建为动力,以共治为方式,以共享为目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受品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城市温度、有认同感。

如何提高城市温度、提高城市的认同度?我提了一个观点叫“无界的城市”。“一江一河”项目把原来功能性、运输型的河道滨江让渡给市民,真正地“还水于民”,在整个上海的城市建设史上,我觉得都是一项壮举。如今,滨江的秀带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这让作为设计师的我感到十分欣慰。

具体工作中,如何落实“无界的城市”?我举个例子。我们做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各个条块管理部门都是有线的,我认为应该“心中有线,眼中无界”。在推动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产权问题,我提出的概念是“不求拥有,但求使用”,产权还是归各家,但是使用上能够打通,形成一种机制的支持和支撑。通过这两点来达到共建、共治和共享,这是从我们实践项目中得出的一点小体会。

城市空间,现在到了存量发展阶段。公共空间的重点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公园围合界面打开及单位附属空间和绿地开放共享。在城市里,不同用途的建筑体在各自的基地内垂直生长。生活在其间的我们,每天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房间”,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都愈发地感到疏离。我希望,在城市中能够有更多的“交界”而不是“边界”。公园围墙的打开,正是从“边界”向“交界”的过渡。敞开的绿色空间,使市民漫游更为流畅通达,也打开了城市纵意驰骋的开朗之境。

二是滨水空间再生。滨水空间的效果应该是具有辐射性的,其复兴不仅给滨江沿线镶上“金边带”,更要实现水岸联动,将“织锦”逐步向内陆腹地推动,给整片区域带来焕新面貌。比如,杨浦滨江水岸联动的渗透已经起作用,如今越来越多数字经济企业开始落户杨浦滨江,千亿级未来产业在此布局。通过杨浦滨江的实践总结,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再生体系的六大维度,包括系统性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节点构筑、生态修复、公共艺术植入等。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使用。上海这个高密度城市未来要释放出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可挖掘的余地之一是在基础设施上。城市交通设施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左右,其他基础设施约3%。原来这些基础设施用地独立、功能单一,且多数呈封闭状态。我们希望能够把道路交通设施外的其他类型基础设施当中的30%-50%的空间,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对老百姓开放共享。这当中有很多矛盾,包括土地权属问题、投资问题、法律法规问题,以及过程中的管理权限问题等。对此,我们提出柔化边界、叠合共长、开放共享的设计策略。

比如,加油站。以往大家对它的印象就是简单加油用的,但实际上,加油站也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在保持基础服务功能和商业标识的前提下,尽力挖掘文化性和在地性并叠加功能的复合性,适当增加咖啡厅、茶馆、小超市、展览等市民生活属性。加油站加强与市民生活的连接度,也可以减少加油站选址面临的“邻避效应”,使大家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从而达到多赢局面。

四是街区环境品质的多维度、系统化、全要素提升。这其中牵涉到诸多部门,更需要探索协同机制的建立。

在上海这种高密度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设施落地难,积极探索功能的多元复合、土地的节约集约空间模式,能够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也能够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品质。我们要鼓励各类用地性质和市政的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公共管理服务设施用地的混合使用。在保障各类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不影响和干扰各类设施使用的前提下,促进混合开发建设和使用。

如何更好推动未来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除了跨学科设计、利益协调、社会包容、技术创新、公众参与之外,协同创新打破部门壁垒更加重要。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觉得才能真正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业、宜居、智慧、创新的人民城市。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11-19&id=382165&page=15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