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韩传峰:经管类人才培养要立足学科完善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1-04-25  浏览: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已经走过30年历程,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特征和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提高经济管理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机制
      当前经济管理类学术力量偏重于解决企业和生产问题,忽视经济社会问题的基础研究,缺乏对学科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学科聚合度低。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要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向注重中长期整体规划转变。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多领域、多层次需求,按照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统筹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能教育的关系、经济管理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做好学科建设规划。
      在大学内部,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生产体系与组织体系,其发展离不开校、系的支持,然而行政主体对学科实施行政管理要有合理的边界。经济管理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要处理好学科点与研究基地(中心)间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关系,有效界定各自的功能、目标、职责与权利,形成柔性、高效的组织构造与关系结构,保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交叉和互动关系,实现学科科研教学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基于经济管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在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经济管理学科完全应该先行先试。确立学术本位的理念,发挥学术权力对学科规划管理的指导作用。尊重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规律,合理使用并充分发挥学术规范权、学术评价权和学术资源配置权,避免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市场化和庸俗化现象,保障学术权力服务学科发展的根本目标。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保证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发言权,维护学者的独立人格,避免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决策。探索建立学科带头人与院系行政领导共同负责学科建设的决策机制,吸收职能部门管理专家参与决策,保证学科规划目标及发展决策科学可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和院系教学、科研权力分配结构,扩大基层办学自主权,增强基层单位的办学活力。保障师生依法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改革完善学科制度和评价体系
      学科制度包括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表现为争取外部社会资源,内在表现为各种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并内化为全员的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完备高效的学科制度设计要体现学术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自组织创新,致力于服务学术队伍和学科平台构建。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原则,给予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设置与学科评估制度建设的自主权,保证学科制度的自主性和权威性。
      经济管理类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社会性特点,目前针对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评估的制度安排落后,评价体系偏重短期量化指标,不利于学科长远发展。应发展科学的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评价方法,实行差异化的学科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与学科建设跟踪反馈制度,建立学术成果和学术贡献同行评价机制,不断健全高效、公平的学术学科评价制度。建立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协同进行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引导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分类型和分层次发展。
      突破学科本位思想、学科保护主义和学科管理制度的局限,完善学科竞争与共生制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推动经济管理学科及其与基础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根据学科发展规律,进行学科优化重组,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系的综合化研究中心,建立不同学科间相容性良好的知识渗透界面与知识融合通道,保持学科间的连通性。
      培育规范的学科生态
      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力量,大学管理者、师生、员工应共同参与学科生态环境建设。相比较其他传统学科来说,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规模急速扩大,迫切需要培育和谐规范的学科生态环境。要倡导学术自由,不盲目迷信权威,创造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民主宽松、严谨求实的学术环境。营造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学科文化,培育新学科生长的基础,发挥学科交叉的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不断涌现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学科发展的活力。
      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中,必须积极争取各种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增量资源的最大效益,要灵活运用制度性分配措施,防止资源过度分散与不当集中,促进学科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优化使用。完善优秀师资的识别选拔、教育培养、聘任使用和流动保护制度。遴选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瞄准学科前沿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带头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打造创新团队。(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