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徐蓉: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4-05-31  浏览:

如何明确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责任、坚守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立场,事关我们怎样更好地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事关我们怎样更好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近日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出新的部署。如何明确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责任、坚守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立场,事关我们怎样更好地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事关我们怎样更好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国家立场

在教育的多重属性中,政治属性是指教育具有维护国家政治生活稳定、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功能。这一功能,通常通过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促进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培养和选拔专门的政治人才、提高全民政治素养、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生态、维护政治秩序等方式来实现。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就是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指引下,推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属性赋予其理应承载的历史使命。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有助于我们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学校思政课,明确坚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国家立场对教育政治属性的彰显。作为承载着擦亮社会主义大学底色重要使命的课程,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政课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是学校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引领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为此,学校思政课建设就要坚守国家立场、政治立场,坚持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体系对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出了系统的规范和指标,对学校思政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提出规范化要求,并以此作为学校思政课承载国家使命和坚守国家立场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就是把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体系、执行体系的过程,而坚守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国家立场就是维护思政课的根本利益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不可逾越的价值底线。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明确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责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来,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和科技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视为促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他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就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所占据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也使得“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有助于我们立足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从高质量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人才并使之更好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重要维护力量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学校思政课,明确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责任。新的百年奋斗目标,赋予学校思政课建设全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显著成就的条件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是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时代,是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并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和平发展并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的时代,是倡导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努力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时代,是积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并在人机共存的条件下寻求人的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时代,学校思政课的时代责任,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敏锐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要在促进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类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观察、思考、判断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全局性观念、前瞻性思维和系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心怀“国之大者”、堪当时代重任。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聚焦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青年关切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融入各个历史时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探索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从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到1949年《共同纲领》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基本方针的确立,到1978年《宪法》明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再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把教育方针完善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民生属性的体现。围绕教育的民生属性,人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直面的基本问题。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有助于我们立足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从推动文化发展与文明传承,促进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统一,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学校思政课,并站在聚焦青年关切、关注青年思想理论需求的立场上来明确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社会责任。学校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就是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及其思想理论需求的关注,而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与民生问题的关切,有效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困惑,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类复杂社会问题,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则是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心灵共振,引导学生在面向理论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时都能善学乐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关心社会、服务他人,更好地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链接:https://dzb.whb.cn/2024-05-31/7/detail-852579.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