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石建勋:转变增长方式还要靠制度创新

来源:证券时报   时间:2009-12-09  浏览: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由此可见,“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2009年,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总体经济形势积极向好。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偏重问题再次凸显,由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一些地方的重复建设,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结构重型化加剧和产能过剩的忧虑。
  经济结构偏重的成因
  造成目前经济结构偏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偏重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倾斜式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开始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重工业比重为50.6%,1995年上升到52.7%,到2008年,我国重工业、轻工业比重分别为71.1%和28.9%。其次,GDP政绩考核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各级政府对重工业喜好。由于重工业对GDP增长的作用明显,为了追求GDP和税收的高增长,地方政府往往大力扶持和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产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第三,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导致居民消费不足,造成我国低消费、高储蓄、高积累,依赖大规模工业投资促增长,经济结构重型化不断得到强化。
  经济结构偏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重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大,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的增长,即俗称的“高增长低就业”。有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可增加约24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在只能增加80万个左右。其次、由于不能大量地吸收劳动力,我国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工业人口有限,导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第三,偏重的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慢,消费需求增长不足。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空间,使得居民消费能力和民间投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滞后,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内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也使得我国经济对投资和外贸的依赖加强,同时又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重化工业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到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6.9%。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的5至15倍左右,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5至10倍。经济结构偏重的我国经济正在重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高能耗、高污染和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了“调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和有力抓手,主要包括:
  首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消费。本次中央经济会议,将“拉动消费”置于攸关经济结构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性高度,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进行制度层面的谋篇布局。将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与民生建设统一起来,特别将改善民生视为经济结构优化的必要举措,这就从根本上将民生提高到扩大内需的前提和根本的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会议将收入“分配改革”视为提高居民消费的关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会议重提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将城镇化视为解决消费不足的重要举措。这个举措,显然是针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失衡而言的。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则由68.9%下降到25.6%。
  其次,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为目标,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提倡绿色GDP,消除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会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三,通过产业制度创新,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其核心在于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会议提出了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行动计划。
  其四,加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议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解决好落后产能淘汰问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