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铸牢海外华侨中华民族共同体“石榴籽模式”

来源:   时间:2023-04-28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阐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以“石榴籽”比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生动又高瞻远瞩,既指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也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像石榴籽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整体。这种生成过程一如万物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民族血液融通互通的过程,这样生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真正根深纹细,亲密无间;才能“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因此,如何以铸牢海外华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石榴籽模式”,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化,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科学研究、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紧要任务。

海外华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海外华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是外国的“中国外交家”,他们会更自然地采取世界不同国家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说明中国,更有利于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已越来越成为连接中国与住在国的天然桥梁,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纽带,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条条跨洋越海、绵延不绝的同根之桥。

当今世界,华侨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他们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际设计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更是畅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肌体的血管。事实证明,正是通过广大的海外华侨,中国才进一步实现了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无缝对接。目前,海外华侨在知识结构上越来越成为住在国的重要智力资源,他们了解住在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住在国文化,这种独具的身份优势,决定了他们将为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泛实用的人脉网络。尤其是近年来,海外华侨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在住在国主流社会发声。许多华侨、尤其是新侨,借力自己的身份优势和跨文化沟通优势,逐渐改变了勤勉守法却隐忍低调的传统作风,开始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或踊跃投身政坛,公民意识逐渐强化。这也说明,借助海外华侨,不但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助力中国智慧融入世界、惠泽世界,而且可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破很多主观和客观障碍,避免很多误解和误读,从而团结海外华侨众人一心,推动对中华文化的一致认同,进而基于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构具有中华民族整体观、共同体意识的海外中华民族形象。

新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目前,海外华侨群体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新侨越来越成为维系海外华侨与祖国根系相通的关键力量。但与父祖辈相比,新侨群体“同根”文化意识淡薄,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了解和认识不充分,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精神品格等方面和父祖辈差异渐渐扩大,文化和信仰“本土化”趋势愈加明显。他们从小接受住在国本土文化教育,成长过程无时无刻不处于跨文化冲突之中。他们渴望融入住在国生活,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难以构建自如的主人翁意识,在本土强势文化影响下,他们心中充斥着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不安感,甚至会产生强烈自卑感,精神家园常常残缺,因而感到迷茫和无措,导致“民族认同疲惫”。而他们一旦深入融入住在国文化,在住在国主流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的中华民族“同根”“同魂”“同梦”共同体意识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

新侨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并不意味着他们任何时候都一定会将族裔利益、中国利益优先置于住在国国家利益之上。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新侨对自己出生国的文化认同感会远高于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感,对此我们应客观认识,正确理解包容。然而,也正因为华侨文化身份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有不少新侨对祖籍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父祖辈们也往往希望他们能够承续中华文化。同时,随着国际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数量不断增长,许多国家也越来越开始强调多元文化和谐共存,鼓励少数族裔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因此,我们只要科学、辩证分析新侨的文化处境和文化认知状态,共同秉承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原则,推动他们客观理解中华文化和住在国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就能有效促进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同样丰富多彩的住在国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稳步铸牢新侨同心同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华夏天下一家亲”意识,推动形成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和谐共荣的局面。

华裔留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依托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裔留学生来华留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向心力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因为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还基本上被视为一种“特殊教育”,已形成特有的“象牙塔模式”,对留学生的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而华裔留学生作为华裔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方面亟需加强针对化施策。

目前,华裔留学生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中国留学生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统一进行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学和研究,其所独有的促进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潜力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开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没得到针对性、专门化培养。要充分发掘和发挥华裔留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向心力方面的功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施策,既要通过顶层设计,将华裔留学生的语言教学、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纳入中国外交大格局之中,更要在符合国家留学生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对华裔留学生采取区别化教育政策,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华裔留学生采取差异化、适应性教育策略,根据各国、各地不同的政策法律、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华人地位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采取独立的教材体系、施教体系、教师培训体系,研发专门的考核体系,建设专门的人才数据库,从课程设置、文化体验、社会活动、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培养和讲中国故事能力培养,将铸造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使华裔留学生教育与中华民族向心力建构工作的结合由分散走向联合,由多点形成焦点,逐渐培养华裔留学生涵养中华民族之气,传播中华民族之魂,扎深扎匀中华民族之根,成长为知中华民族之基、讲中华民族之情、爱中华民族之魄的华裔新生代代表。

(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同济大学基地副主任)

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44b82bdbb869a00084c4220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