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王德: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安置变迁研究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9-05-13  浏览:
  王德(同济大学教授)
  我的题目是阶段成果,这个成果是和我的博士生一起做的研究,大部分现状调查都是他和硕士研究生承担,我主要提供研究思路和结论。
  这个研究题目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苏州城市化的疑问,也是来自很多人对苏州城市化的质疑,苏州城市化到底带来什么?这样的质疑在不同的媒体上有很多报道,特别是有些非常直观的说法,叫只涨骨头不涨肉。调查城市化的成果去哪里了?我们选择了城市化过程中当地村民的变化作为切入口亿看看村民在城市过程中到底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然后说苏州城市化对当地居民带来了什么?
  我们的调查选择了苏州的安置小区,叫马浜花园,这是苏州的道路现状图(PPT),马浜花园是苏州若干动迁安置区的其中一个,具有比较典型性,它的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是很大的安置区,所在的枫桥街道也是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安置,整个街道有17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农村城市要发展用地上面居住的村民安置到了这个范围内(PPT)。马浜花园现状是一个典型的安置区,城市性的安置区。2003年开始建设,分三期,2006年建成,占地面积是0.45平方公里,是多层,有187栋,居住了6000和村民,动迁的对象一共有11个村,9500人安置到了这个小区。其他地方还有一些零碎的地方也安置到了范围之内,主要是11个村的安置。这是马浜花园的一个现状,过去的村落状态已经是看不到,执意保留了一些村集体的工厂,其他都不存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都市性的设施,包括商业,包括文化设施,包括社区卫生站,都已经城市化了。
  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变化,我们考察主要从土地、住宅和人,在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在动迁前后有什么变化?也可以称之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变化,土地可以分成耕地和宅基地变化,住宅分成住宅的形式和面积,人的变化主要从户籍和就业两个方面,包括经济收入的方法,考察这些变化之后综合分析,包括自己的满意度分析,包括得失的内容和得失的主体,我们的调查主要是访谈和问卷,主要以访谈为主,问卷没有大规模做,基本上带着问卷每户访谈,一共作了100多家,今天主要对访谈的结果汇总。首先是地的变化,地包括耕地和宅基地,在动迁之前当地人均0.5亩耕地,在之后就没有了,耕地变成了城市用地,在这个过程中有补偿,补偿是国家和地方上制订的补偿条例,有一些非常细节的内容,大概按照年龄进行补偿,年龄比较年轻得有比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次性支付7500元,16-35岁和16-40岁男女不一样,一次性支付10000元,到了女40岁一次性领取救济金,男65岁每个月领取250元生活补助费,到了男60岁,女50岁按月领取征地保养费,到了男50女40以上,按月领取补偿金。0.5亩地换来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指导思想就是0.5亩地基本给他们生存,一年给他们带来的收入也是非常微薄的,按照这样的方法平等进行交换,除了这个其他的每个月可以持续领,领到过世为止,所以0.5亩产出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些补偿到底是高还是低?和现在苏州居民收入比较一下,其实是不够的,无论是280、220,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是不够的。第二个变化是宅基地,面积也不小,大部分是300-400平米,也包括自留地、院子,平均是300左右,也差不多半亩地了,这个没有明确地补偿了,也可以算在住宅的补偿里面,但是住宅补偿更直接他的住宅,过去的住宅,地面的住宅现在给他供应,宅基地也可以算在里面,但是从政策上说宅基地没有补偿。住宅的补偿过去是一种独立式,现在都是一种公寓式的,补偿按照人头补偿,这是半年之前人均居住面积是300平米左右,(PPT)补偿之后都变成了这样(PPT)平均是200平米左右,减少了不少,200平米基本上两套,100平米一套,另外还有一套,一套用来住,另外一套出租,也有儿女住。这样一种补偿能够算的就算平了,按照面积算是吃亏的,有200-300,但是面积单价要比这个低,内装修,结构等于算得很低,所以补偿的金额基本持平。另外村民用这个钱买,不是市场价,是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政府有优惠卖给他们,所以总的价值是持平的。
  最后一个就是人,人最大的变化从农村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在这个过程中现在享受保险,但是在刚刚转变的时候是没有保险的,今年2008年5月份才开始和城保接轨,应该说在保障上是得到了,包括得到教育设施,医疗,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没有相关的措施保证他们的就业,基本是不管的,觉得给了你钱就应该自己找生路。这是变化前的就业状况(PPT),当地乡村工业比较发达,那时候大部分人已经是工人  ,农民主要是年纪比较大一点,还有其他职业,变化之后工人比例反而少了,自由职业就是商贩,看门保安的职业增加了。这是其他,(PPT),农民已经没有办法作为农业生产生存下去了,失业大大增加了,政府没有补偿,如果补偿就有一些培训,职业培训基本的生存技能的培训有一点,但是这个变化前后失业人口大大增加,就业状况弱化了。对于这样的变化怎么样进行评价?首先是自己的评价,两个方面,一个是喜欢变化前的生活还是变化后的生活?大部分人回答喜欢以前,还有喜欢现在,还有的人无法回答,这是对现状生活满意程度,有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这是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的稍微多于满意的,即使他们非常喜欢以前的生活方式,但是对当前还是基本满意的,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各占一半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了一下,一个从村落变化的得失,加是得,打圈是失的,周围环境变好了,建筑质量也变好了,居民的收入变少了,村一级的产业变少了,规模方面过去是零散的村落,现在变大了,但是整个社会脉络改变了,过去一个村是作为一个社区、社团,感觉非常强,现在的人际关系比较生疏,社会结构方面失去了,在空间上虽然质量比较好,但是整个空间比较呆板,不如以前村落的空间丰富,所以有得有失,设施更加齐全了,过去没有污水处理厂,自来水还是村里自己办的,从人的社会经济变化看,耕地没有了,大大失去了,宅基地也是大大失去了。建筑面积也失去了,有一定的减少,建筑形式从独立到公寓,评价各不一,他们虽然独立,但是毕竟还是农村自己搭建的房屋,质量不行的,现在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建筑面积独立的生活环境失去了,所以有得有失。户籍上也很难说得到了失去了,现在他们也不对户籍那么崇拜了,就业方面比以前增加了。从村民最关心的是收入的变化,在这方面调查没有调查到非常好的数据,因为涉及到这个问题大家都敏感,不是很愿意直接回答。
  我们访谈下的结果收入变化部分减少了直接农业经济相关,包括与农业经济相关的,村里有自己的资产,还有分红,还有与农业相关的收入,拖拉机跑没有办法干。第二个是出租房,还有车库,车库不是用来做车库,而是作为商铺出租,这方面获得一些额外收入,第一步是湿地的补偿和基本生活费用的补偿,这是不多的。
  第三个再就业工资或者自主经营的收入,如果找到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会有新的收入,如果你是自己经营,自己做小老板也会有收入,这方面过去作为村民不具备。最后是村集体入股分红,还有厂房现在是出租的,没有再用来做企业,而是出租给企业,租金除了集体支出之外,每年每人分一点,前面没有变化的部分,传统的刺绣、缝纫手工艺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支出的变化,支出是增加,怎么的部分水、菜、泥、煤气,以前是不需要了,水在过去是集体的小市场,菜过去是自己的自留地。煤气现在要交,物业管理费是他们不习惯的,像那种社区物业也不能做太大的事情,所以他们觉得物业管理费交得很冤枉。过去大家办酒席在晒场上热闹办好了。
  得失的主体部分个人的得失不一样,从年龄看,失大于得,退休前女40-50岁,男50岁-60岁,既不享受养老金,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失落感最大。得大于失的人,老人是得到最多的,从教育程度看,教育程度低,不容易再就业,他们失大于得,高中级以上学历容易找到工作,所以他们容易适应城市生活,城市化中从职业看,以前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他们一下子工作的基础,所以失落感比较大,得大于失的群体,过去已经在工厂上班或者是公司的职员,他们融入城市以后比较容易适应。过去比较大的村民在这个过程中失去比较多,因为补偿按照人均补偿,过去面积比较小,他的得益比较多。
  最后一个简单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怎么样进行评价?我们的总的结论不考虑村民失去土地的代价村民生活变化是得失相当,仅仅比较前面和后面生活,他们的得失很难说哪个更明显。但是考虑土地的价值,就是0.5亩的耕地和0.5宅基地,这个价值村民远远没有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补偿或者收益。谢谢大家!
      2009年05月13日       人民网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