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德迎来两国正式建交50周年纪念日。中德关系历经半个世纪的时代沧桑,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紧密伙伴关系。在当前的时代变局下,双边关系再次站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其走向日趋复杂。其中,两国对于三个重要问题的认知与调整动向值得着重关注:
其一,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中国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德国政府也异曲同工以“时代转折”来描述当前的时代特征。面对时代变局,中国希望顺应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趋势,以中国智慧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德国则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路线,改变“以接触促转变”的传统外交路线,致力于在全球拓展多元化伙伴网络,并计划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提升国防军事实力,在“印太地区”展示自身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存在。近期,一些德国政要频频公开宣称,德国已准备好在欧洲乃至全球承担领导责任。
其二,对于双边关系的看法。中国一贯强调德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希望中德关系能够为中欧关系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反观德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采取合作者、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现在尤其强调制度性对手这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的上升,正使得中德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增多。
其三,对于“外部依赖性”的认识。面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的复杂嬗变,中德两国均着手调整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并高度重视供应链韧性和科技自主创新的问题。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科技领域加大攻坚关键技术,力图实现自主创新。反观德国,“摆脱对外依赖性”的声音在政界逐渐增多,日益重视在亚洲、非洲、拉美地区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追求多元化布局。
随着国际交往的大环境暗流涌动,中德关系也步入调整期。为降低对中国在原材料和供应链等领域的依赖,德国正着手调整经贸投资战略,计划设置双向的投资审查机制。这一政策方向,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走入“放弃政治天真”和“降低依赖性”的误区,而且在现实中也将难以为继。恰恰是经贸领域的合作,为在当前阶段稳定和深化中德关系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和坚实基础。中国自2016年以来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下本世纪以来新高,绝大多数有对华业务的德国企业不愿放弃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动力,不少德国大企业纷纷以不同方式拓展在华业务。
当前,全球性、时代性的重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共同面临严峻发展形势。保持中德关系行稳致远,对于双方应对时代挑战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欢迎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各种国际分歧与争端,主张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都是各国基于自身国情、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理性选择,制度差异不应成为发展和深化双边关系的阻碍。而德国“新中国战略”的基础,不应局限于有限合作的思路,德国希望在欧洲和全球发挥领导作用,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德国的决策者理应正视欧洲在内部团结、防务建设等方面的短板,本着坚持欧洲战略自主的原则做强自身,避免因为过度追随美国而陷入经济下滑、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紧缺等困境,更不应将主要问题和矛盾引向所谓“对华经济依赖”,炒作所谓“不可信”外商投资给国家安全带来的风险。德方应当在求同存异、尊重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不是将经贸作为政治斗争的新战场,而是接受竞合并存的现实,更多强调基本共识,共同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之道。(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链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A0PwAqoU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