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一种文化的世界普及方式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对世界的影响,而科技创新成果又可对一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产生重大影响。“一带一路”应成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向世界的“科技之路”。
一种语言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决定着中国科技的成果质量和表现形式。在科技决定着国势强弱和世界地位的今天,中国科技成果的创新离不开中国智慧,而中国科技的世界影响力则可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结合,使中国的科技成果越来越惠及“一带一路”各国的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并通过中国科技影响力,促使“一带一路”国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习惯用中文表达创新思维,用中文交流创新成果,进而推动中文成为“一带一路”通用的科学语言之一,培育以中文和中国科技思维为基础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平台,进而反哺中国的科技创新教育,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变。
中华文化与中国科技成果应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相互融合,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和文化相互融合,一硬一软,软硬结合,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一体两翼,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繁多、情况复杂,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除了面临政治文化方面的“软风险”外,还必须有能力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态退化等各种“硬挑战”。若要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必须提升“一带一路”各国的科技实力,加强科技合作与科技创新,融合各国科技创新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一带一路”国家目前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大多数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科技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而这些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诸如资源、污染、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都必须依赖科技发展和创新才能得以缓解和解决,科技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和发力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导者,中国自觉承担责任,致力于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以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解决这些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中国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共建“一带一路”科学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科学院率先垂范,先后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国际人才计划”“国际伙伴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资助科技合作项目,还领先发起并实施了“第三极环境科学计划”“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计划”“‘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合作计划”“‘一带一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合作计划”“‘一带一路’安全饮用水技术合作计划”“‘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计划”等,同时还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中心,以绿色、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起了“一带一路”科学家联盟暨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强化中外科教合作和创新合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科技支撑,共绘“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蓝图。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一带一路”国家处处可见“中国科技”的身影,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星、中国车让“一带一路”国家生机勃勃,民众生气勃勃,“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的领跑下,借助中国科技创新,正日益肌体康健,奔跑有力。
(作者:孙宜学,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链接:https://4g.dahe.cn/theory/20220809107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