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阮仪三:“里弄是上海城市的最佳记忆”探幽“海派四合院”石库门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12-06  浏览:

  对于如今成为某种时髦标记的石库门来说,老百姓的赏析大都还停留在表层。要成为它的“真正知音”,你需要回答很多问题,诸如你知道它的出生其实很大气吗?你知道它曾是旧上海房地产中利润丰厚的地皮吗?你懂得如何赏析一栋石库门吗?
  原来它是混血儿
  没错,石库门几乎已经成了上海的代名词,但它并不是为“阿拉”造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埠后的上海忽然涌入洋人和大批苏浙难民,迫在眉睫的住房问题催生了石库门的兴建——因为要同时解决洋人和国人的住所,它就成了华洋杂居的鼻祖。这个时期建造的那些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外门多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在格局上,石库门完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式的连接排列和欧式屋顶、花纹,这些都明显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实心厚木做大门、石头做门框;当然,天井、客堂间这件典型的海派风味也融合其中。绝对是一件有历史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筑”。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坡形屋顶常带有老虎窗,二楼有出挑的阳台。
  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中式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楼与楼之间采用欧洲联排式风格。红砖外墙,外墙细部常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如何变成72家房客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收入中等的家庭也开始拮据,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间租赁成了最简单有效的赚钱方式,于是,当初讲究格局与文化美感的石库门被随意、急切地改造了。
  从那之后,曾经显赫的短暂时期一去不复返,以至于提到石库门,人们总会产生小空间里的压迫感。灶披间、阁楼都要与左邻右舍共享,分明是一家人的样子,却又常常上演鸡毛蒜皮的吵闹。多样、复杂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别其他地域最独特的标签。“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也应运而生。诸如《十字街头》这类以石库门为背景的老电影,成为老上海的记忆留存了下来。
  明天依旧未知
  石库门已经引起了中外专家浓厚的兴趣,也得到了颇高的重视,但如何保留改造依旧引起争执。就算看似双赢的新天地,也照样被人批评市井气荡然无存,太过迎合精英文化。
  假如石库门只是集中在一块小地方,大可圈起来当作开放的博物馆。但它偏是四处生根,居住密度又极其高。有人曾提出学习国外的做法:洗净里子,保留面子——也就是保存石库门的外貌,只保留几户人家来“演绎”过去的生活,在弄堂口拣菜、小天井里种种花草,或者索性变成城市旅馆。但引人遐想的是,没有了那一群真实生活着的市民,石库门还是它自己吗?

  作者:庄亚琼 

  2008.12.06  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