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共建“一带一路”迎来新节点 复合型人才培养亟需新思路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11-29  浏览: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提出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一带一路”建设新目标。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的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保证“一带一路”新发展目标高质量实现的关键。着眼于新的一百年,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首先要在大数据视野下全面、切实、准确调研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舆情和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与问题,结合已有的“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创建创新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的针对性教学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和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出版系列教材,形成可本土化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目前承担“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仍主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通过传统课程体系、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等完成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的实施仍主要依靠“象牙塔”内的学科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能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实际需要,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

  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应精准对焦“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依托国内外“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专业人才的现有培养体系,创建“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整合政府、高校和企业资源,依托国内外实践基地,推行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双主体”负责制,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文化理解、全球思维、社会融入、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针对性设计专业建设方案和创新课程模块

  传统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养成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以掌握解决国内相关实际问题能力为原则,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偏弱、综合能力不足,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一带一路”人才应具新视野新思路新风貌,未来应依托国内外“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专业已有的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体系,秉承“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建设方案和针对性课程体系,设置“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课程模块,辅以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实践体系,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质量。

  新的建设方案和创新课程模块应致力于培养“一带一路”专门人才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内涵,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创建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复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形成基于“一带一路”需求的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并推动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跨校企的“大团队协同授课”创新体系,探索符合“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可复制推广的教学组织创新模式。

  编写出版“一带一路”“专业+”系列教材

  目前,“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培养“求材若渴”,但教材匮乏。站在“一带一路”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在完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及时开发、编写有效融入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元素的“专业+”系列教材,以保证“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新型教材应以民族性与世界性为准则,精炼“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核心要素,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个体视域、家庭视域、中国视域、世界视域四个维度,以科学性、实用性为标准,形成教材体系的“‘一带一路’模式”,引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造福百姓。人才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也是这一目标实现后的受福者,因此,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强化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更要着眼长远,注重涵养人才的人类情怀和世界胸怀,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只有这样,“一带一路”发展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撑,“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也才会通过一代代建设者更加顺利地实现造福百姓的目标。

  (作者孙宜学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链接:https://4g.dahe.cn/theory/20211129930287#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