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积极构建“民心相通”的和谐语言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1-11-15  浏览:

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要素和标志,也是打开一国文化的钥匙。鉴于此,《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是国家的战略性文化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资源。”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树立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意识。加强语言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语言资源基础建设,有效整合、研发基础语言资源库。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服务系统,促进语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说明,语言资源的战略价值已经受到重视,并且开始得到保护性开发。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的基础。“一带一路”要实现“互联互通”,首先就应该解决语言互通之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贯穿亚、欧、非三大洲,占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的29%,语言近60种,涵盖了世界九大语系的不同语族和语支。事实证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语言的保护性开发与运用,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关心,要尽快采取保护性措施,使语言资源为“一带一路”服务。

  营造积极良性的“五通”环境

  “一带一路”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而“五通”要通畅无阻,就必须要“语言互通”,它贯穿于五通全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语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置要素,需要先行,“一带一路”建设首先应完成中外语言资源保护一体规划设计,要在语言规划、语言安全、中外语言协同协调传播等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视语言资源为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目前,中国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法治化,以及民族语言文字保护、语言服务、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不断科学创新,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环境与沿线国家的整体环境和国别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语言类别丰富、语言生态不一、濒危语言多,语言危机意识与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因此,中国的语言资源保护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沿线国家提供规划参考和实践借鉴。

  目前,从语言资源保护角度,沿线国家对中国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1.所在国有内需,亦需要中国提供全方位支持;2.所在国有内需,需要中国提供部分支持,自己提供部分支持;3.所在国有内需,既需要中国提供支持,又戴着有色眼镜,猜忌防备中方意图,阻碍中国直接支持。实际上,“一带一路”共建视域下中国对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的支持自有一以贯之的“初心”,即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传承经验助推所在国语言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国际传播,帮助沿线国家更客观认识到语言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中外合作实施沿线国家民族语言语言文化保护工程,合作研发本土语言教材,实现中外语言资源保护在理念和形式上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加相互了解、理解,实现不同文化互通互容的“五通”良性生态环境,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形成中外语言文化合作新模式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媒介,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延续的基本载体。因此,保护民族语言,也就是保护与维系民族记忆、民族灵魂、民族基因。“一带一路”合作,客观存在着时空局限性,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跨境语言文化交流严重受阻。在未来,“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必须拓展新途径,储备更加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为后疫情时代的合作与交流做好准备。鉴于此,中国和沿线国家要达成共识,共同着眼于未来,合作加强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与开发,推动建设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优化中外语言互通媒介,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健康传播、有机传播、多语种协同传播,创新中外语言文化合作新模式,构成中国与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共同体,形成共同经验、共同理论,从而拓展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合作的新路径,形成新范式,实现共同体意识新认同。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理论与经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抢救性保护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本身也是“一带一路”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的责任担当。

  推动中外语言资源产业化、智能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要实现汉语与沿线国家语言有效交流、资源共享,中国和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应通力合作,结合新技术将资源信息化,运用国家大数据战略政策优势,借势“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沿线国家语言资源研究基础和合作基础,合力开发、共享“一带一路”语言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为沿线国家借力“一带一路”自身发展服务。

  推动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智能化,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沿线国家语言资源分布广、使用情况复杂,学习者需求多样、层次不一,语言资源的保护难度大,协调性较差。因此,首先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状况进行科学归类,创办打破时空限制、国别限制和区域限制的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推动语言资源产业化、智能化,优化语言互通媒介,提速语言互动频率,监测语言使用过程,解决跨语言沟通障碍,综合开发语言资源数据库的保护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语言保护与语言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将中文教育与所在地语言教育、语言资源保护、语言国际传播结合起来,经验共享,相辅相成,平等合作,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一带一路”特色,且能为沿线国家普遍接受的语言资源共享和传播协调机制。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http://marx.cssn.cn/mkszy/yc/202111/t20211115_5374402.s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