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绿色奥运”到“生态世博”
播出时间:2008年9月6日13时(中波792、调频89.9)
嘉宾: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
主持人:高源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内容,我们邀请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为大家探讨从“绿色奥运”到“生态世博”这样一个话题。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以后,在激动人心的体育竞赛之外,全世界还把目光聚焦到了奥运场馆的“绿色”上,包括:会“喝水”的地砖,雨水、风能、太阳能的利用。随之而来的即将在中国召开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绿色奥运”的科技成分,是有所传承,还是有所突破呢?请你继续收听《世博进行时》:从“绿色奥运”到“生态世博”。
今天来到我们《世博进行时》节目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吴教授您好!
吴志强:高源,你好!各位听众,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您,吴教授。非常不容易,邀请到您来我们的节目当中。今天我们想和听众朋友们聊一聊“绿色奥运”和“生态世博”这样一个概念。
吴志强:这次在世博会中,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最前卫的探索,在专业上也是属于最前卫的。到今天为止,在国际学界知道这些成果的,评价都非常高。因为过去我们只做到一栋两栋建筑,像这么大规模的5.28平方公里进行各个风层的模拟、优化,没有过。
主持人:我听您说下来,给我感觉就是太专业、太精细了。您想一想,首先是模拟2010年7月1日下午14:00-15:00那个时候的风;其次就是这个建筑通过这么多精细的实验和纠正,好了以后,我们可能只是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参观,那你站在其中一个场馆的时候,如果没有听到您今天说,谁也不会想到,之前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关于风多大,是从哪个方向吹到你皮肤上的,让你感觉到站在里面人很舒服,而做过这么多的努力。真的听来是觉得非常的不容易。其实您只说到了风,而且这个风是精细到了它让人的感觉。除了风之外,我想肯定还有很多?
吴志强:还有很大一块是我们的能源。风组织是为了大家的舒适度。还有一块很重要的是可以省下大量的能源,这是一块做“减法”的内容,还有一块要做“加法”。我们上海世博也是做了大量采能的新探索,比如说在我们的中国馆、在我们的主题馆,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能源的实验和示范。像我们的主题馆,它所采用的1万多块太阳能的电池组件,形成2.35兆瓦的这么大规模的采集的太阳能,像这样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最最前卫的探索。所以说,在“绿色奥运”以后,生态世博也将会再登上更高一个平台。
这个主题馆不仅仅是太阳能,它还有雨水采集系统,所有屋顶上的雨水全部采集。水采集下来之后,不仅仅是把水放到下面,以后使用。这个水还要进行滴灌,滴灌在哪里呢?整个墙面上全部是垂直的生态绿化,这就需要雨水慢慢地不断地向它滴灌,保持有一定湿度的泥土在墙面上。像这种生态建筑的整体的做法,从现在的技术来说,在一两年之内都是最最前卫的做法。但要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建筑,这么大规模的实施和探索,也是前无古人的。
主持人:是的。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我们看到有一个场馆是一个企业馆,它有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的外墙是涓涓的细流一直在流着,我想它可能是起到降温的效果,因为是在夏天。那您刚才说,整个建筑外墙是绿色的植物,又利用到了雨水从屋顶收集下来,再通过可能是小的滴注管道,然后对植物进行滴注。这是不是起到降温的效果呢?
吴志强:是的,第一是起到降温的效果。墙面上有这样大规模的垂直绿化以后,墙体内部的温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炎热夏天的时候,大大降低室内的温度,使得我们里面所用的空调等的能耗会大大下降。
主持人:这也是我想问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也是做过一些功课想要问您的,就是在1965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发生了多起游客中暑的事件。原因是人们在排队参观场馆的时候,当时是玻璃幕墙,它构成了一个超高层建筑的温度,据说是比周围地区的温度要高4度。又是盛夏酷暑,又是这样一个高温,而室内的空调制冷又使室内外温差过大,所以典型的热导效应就造成了游客中暑。因此我想问您,因为上海的盛夏酷暑高温日大家也都领略到了,世博会召开是5月-10月,也要经历这么一段时间。那在怎么降温、怎么防止中暑事件的发生,您是不是一开始也是觉得比较重要,或者是曾经头疼的问题呢?
吴志强:非常非常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规划的阶段,我们首先采取了几个措施:第一个措施是进行风导。刚才说的组织整个世博园区的风流导向,组成风的走廊,从浦东一直到浦西,组织了南北向的数十条风道,使风可以分布在各个建筑群中间,可以自由流动,这是第一大块工作。
第二大块工作,当时从规划整体上来说,设计了整体的室外的遮阳系统。我们和过去历届世博会不一样,就是我们的参观人数如此之多,我们现在说的是7000万人,可能还会多,可能还会少。但是我们从规划角度上来说,我们要防止可能还会多。多会引起什么呢?不管有多少参观者,对一个外国馆来说,它总是这点面积。比如说日本馆,虽然在汉诺威有1000多万人,到了中国上海来,是7000多万人,但是日本馆还是这么大,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员在室外。而上海夏天的下午2点,大家在外面呆上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呢?因此说我们的世博会会有大量的人在室外,因为室内的面积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说室外的降温系统、室外的遮阳系统非常重要。
我曾经为了这个事情,带了我大量的学生和助手,整个夏天在世博会场地中,趴在各个地方实地检测不同的温度。我们几十位工作者在05年这一年都是晒得黑的不得了,都在各个点上测温度,得到了地皮完整的数据,因此很清楚不同的地面温度可以相差到8-9度。
主持人:为什么相差这么多?
吴志强:因为不同的地面,太阳的反射是不一样。我比较直观地说,你站在草地上和站在水泥地上,温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位置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江边和在建筑群中间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没有阳光这一点,差距可以差到11度。有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当时就设计了整体的遮阳体系。这个遮阳体系到今天为止,在规划上都做了,但在实施中还需要克服大量的困难,因为要完整的全部的遮起来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这么大的一个区域?
吴志强:对。5.28平方公里要全部遮起来非常非常困难,就是围栏区内部3.28平方公里要遮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全部遮起来的话,还会有台风问题,我们倒过来还有抗风问题。所以,这些难点都是巨大的,都要在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很多同志继续努力,把原来在规划中间做的内容继续深化下去。
我之前也了解了很多“绿色奥运”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看到从第一次的探索,江院士他们这一批的探索到最后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是有一道一道的不断努力,完成了这350多项的“绿色奥运”的项目。我们生态的世博一样,需要每一个环节的不断努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在两年的筹备过程中,新的技术在不断涌现,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我们要选择合适的造价,因为各项技术都有不同的造价。同样这样,可以用非常贵,也可以用非常便宜。
那怎么是牢固、安全的遮阳呢?光这点,就有很多的专家和领导花了大量的智慧和探索。我们从头开始就高度关注遮阳的问题、风速的问题,所以我们从遮阳方面、从风的组织方面,还有从绿色植物配置方面,最后一道是从水温降温,这里面的喷泉、这里面的水质和布局方面,都是实测到任何一点的。我们在所有场地上的模拟,都是做到每五个平方米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模拟的。我刚才只是说了风的模拟,我们还做了每一天太阳辐射的模拟,做到在每一个场地上,这样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实际上,我们的“生态世博”等世博会办完以后,也会在整个生态城市的运动中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就到今天为止的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已经是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了。
主持人:我了解到,您的团队和您可能会有一个思路,是巧妙地借用黄浦江水来进行降温。有没有过这种考虑,能不能透露一点呢?
吴志强:黄浦江是给了我们很大一块自然的资源,但是水在一个大的场地中间,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它带来交通上的阻隔;夏天的时候,它还会在水表面集聚很多的热量,到晚上会释放。但是它有一点非常好,就是水是阻热非常厉害的,水下5米的温度和上面差异是非常大的,利用黄浦江的水底层进行温度下降,流到场馆上来,流到我们园区中来,对我们的场地是会大量下降温度的。这些技术,我们从头就提出来了。但是具体怎么实施,这就需要很多的科学工作者、很多的设计师,一步一步努力探索。我们正在探索、努力中,我们希望很多的东西做成后,不仅仅是世博本身,也是为世博之后我们的城市如何降温做出最新的探索。
主持人:大家都安装空调、空调机拼命地转、外面非常非常的热,这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吴志强:肯定不是的。未来的方向肯定是重新走回到天人如何合一,如何把自然和人融合到一起,这样的城市才是智慧的。我说,原来的城市用更多的能量来抵抗自然给我们能量的时候,这城市是愚昧的。我们人类在城市中居住已经有八千年,八千年后我们还在抵抗着自然的力量,这是种愚昧的表现。人类到这个时候,应该反醒我们城市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模式。如果在这么一个转折点上,假如世博会做出一些探索,那真的是什么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的城市才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性的答案。
主持人:那就不用说了,大家只要切身去感受一下、亲自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其实您刚才说到了很多,包括怎么样做“减法”:节能、降耗;包括怎么样做“加法”:利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些能量。还有,我注意到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加法”和“减法”的均衡和协调?
吴志强:这第三种做法就是“加法”和“减法”同时一块使用的一些做法,也就是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包括几大块,在生态城市中第一就是水。所以说,如何把废水一部分的减少,在减少废水的时候,同时把水再进行循环利用,然后再进行做“加法”,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水源,这些做法在我们世博会中间有很多探索的。
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在世博会场地内会做黄浦江水的净化过程,可以展示给大家看,黄浦江的水流进我们的世博园区,会越流越干净。然后会有一个过程让大家看到,并不是说母亲河的水流进我们的城市就是黑的流出去的,这个意思在我们的努力中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流进我们城市,母亲河越流越干净,最后可以达到能让孩子在里面嬉戏的清洁度,然后再来用作我们园区里的大量的浇灌。我们的废水可以大规模的综水回用,可以进行浇灌,大规模地减少世博园区里用自来水来浇灌绿色植物。最后,最干净的水再流回黄浦江。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以在参观过程中反思,我们过去人类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一种态度和未来应该有的态度,这些都在理念设计中,需要很多很多实事的努力。这里面也牵涉到技术的可能性,牵涉到场地的选择,牵涉到资金的投入等等。这些我们都在努力,希望两年以后大家能看到我们的努力。有时候我们设想是100%,可能最后做出来只有20%、30%、50%,但是终归比没有好得多。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们在努力,而且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努力。您刚才这段是从“加法、减法”的协调,也就是从循环来讲,讲到了水,其实又离不开我们上海的黄浦江。前面其实我问过您一个问题:怎么借黄浦江来降温。您也提到了一些在我听来有点理论性的,如“把它引进来”什么的,然后我就没法想象怎么把它引进来。包括您刚才说到的,引进之后要有个展示的内容,怎样把水进化、使用,再让干净的水回去。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说是喷洒,还是怎么来引入?
吴志强:黄浦江的水实际上很有意思的,它是一个潮汐河。涨潮的时候和落潮的时候平均在1.5米-1.8米。假如它涨潮的时候,你有一个口让它流进来,然后通过不同的生态的处理手段,用不同的植物磁进行细流,你就可以看到水一道一道的越来越干净。实际上今天的植物配置已经不像历史上的植物配置一味只是好看,红颜色、黄颜色,到什么时候开花等等。今天的植物配置有很多是生态配置,哪些植物是专门去除水中的哪一部分的有害物质,比如说专门处理重金属物质的芦苇。现在我们看到的黄浦江是有泥沙的,通过不同磁的过滤,先从泥沙过滤,然后再到里面的灰尘过滤,然后再到重金属过滤,一道一道水,到最后可以达到很干净的水。
这个过程是会自然流入的,正在设计中间,而且可以说在实施中了,很多的一些做法都在努力。可能大家以后参观时不是很经意,可能匆匆忙忙的,可能会被晚上的烟火吸引了。就像奥运会一样,一些最鲜亮的都让大家看见了,实际上为了保证这个鲜亮,在下面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河流、一些地下的管道,都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这种心血大家不一定马上就能感受到,但是等奥运会结束以后,等我们世博会结束以后,它所产生的效益,产生的专业上的影响,产生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可能更长久。假如要说“难忘的世博”,可能这种东西是很难忘记的。
主持人:因为它虽然朴素、不起眼,但它切切实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改变。就像您说的,在“绿色奥运”当中,可能大家都去看烟火了,或者都去看特别精彩的表演了,可能没想到脚下踩的会渗水的砖就有50多项专利技术。您刚才说到了黄浦江水的利用,也让我们知道了。其实如果不是专业搞这个的,可能会觉得这个城市的水的净化,到最后会再加一些化学的东西,如氯等等,没想到“生态世博”还会涉及到用植物来净化水源。
吴志强:是的。包括你刚才提到的铺砖一项,因为在我们世博会中间,也是像奥运会一样有大量的场地是室外的,这些场地中很多的地砖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发达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土地的渗透率是多少。我们在发达国家做设计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也就是说城市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土地是可以渗透的。因为假如不能渗透,整个土地就封死了,盖上盖子了。
主持人:为什么?是有利于排水吗?
吴志强:不仅仅是有利于排水。地底下有很多的微生物,全部用水泥闷死的话,这对土地来说是致命的,它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有更多的水源来补充地下水,这就造成地面的积留水压力非常大。大家看到了台风,那么大的水流量,为什么呢?因为都是不能渗透的地面,所有的水都聚到一起的时候,大大增加了排水管的压力,而其他地方的地下水又得不到很好的补充,地下很多的微生物都不能够生存。所以说,能够渗透的地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在世博会中间也会做大量的探索。
2008年09月08日 上海文广传媒SM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