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钱宗灏:解读上海外滩建筑的文化密码

来源:中国建材网   时间:2008-08-08  浏览:

      前不久,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和设计,一年后大量车辆将引入地下通道通行,这意味着外滩地面将会有更多的区域留给公众观景与休闲,同时感受并解读外滩经典老建筑的文化密码。
  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外滩建筑群,通常是指从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到33号原英国领事馆的建筑。按理应该有33幢房屋,但实际上现在只留下23幢,10个门牌号码的房屋在外滩建筑的一次次扩建、重建中被淘汰或者兼并了。今天看到的外滩建筑,起码经历了三次重建。
  华俄道胜银行。1900年建造,现在是著名的外汇交易中心。当时是沙皇俄国出50%的资金、清政府出50%的资金设立的,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是由一位名叫海因里希·培高的德国建筑师设计的。这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到埃及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到中国来了。那时候外滩还没有这种用石头盖成的,横三段、竖三段的古典主义建筑。很多有经验的建筑师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异想天开。恰逢当时中国北方又闹义和团运动,受此影响,工地上的人都跑了。但培高愣是坚持到最后将房子盖起来了。他因此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培高是第一个将欧洲经典的建筑文化不加删节地介绍到中国来的建筑师。
  上海总会。这座建筑融和了多种艺术风格。它的内部有所谓远东第一长的吧台,极尽奢华之能事。它的大堂至今保存完好,地上是黑白镶拼的大理石地坪,是非常典型的英式图案。它的穹顶还吸收了印度元素。穹顶本是罗马人发明的,但上海总会的穹顶上面装饰的是莲花,而罗马人是不用莲花作装饰的;而且,这个穹顶比罗马的高,并且饱满。这是因为,上海总会是英国人的俱乐部,英国人有很深的印度情结;另外,上海的很多英国商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早先都是从印度过来的。有很多商行,诸如沙逊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创始人原来都在东印度公司做事,有的人开始甚至是东印度公司里的水手,因此在建造自己的会员制俱乐部时自然而然会把印度的一些艺术符号移植到建筑上来。
  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刚开始时是在南京路外滩,即现在和平饭店南楼的位置。后来越做越大,要换地方,于是请了英国皇家测量师来选看楼址,最后选中了这块地方。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是在黄浦江浅湾型的底部,他们认为这个浅湾就像一个盆子,黄浦江水像黄金白银般流过来,最后会积聚在盆底,在这里建造银行肯定发财。于是,汇丰银行花了十年时间,陆续把相邻的产业买过来,然后在这个街区上造起了这栋楼房。它入口处的青铜门至今还在,上面的纹饰原来是几个英文字母,是汇丰银行的缩写。门洞上方原来有三个头像雕塑,分别代表工业、农业、贸易,意指这三者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础。
  从入口处进到里面有一个八角亭,有八个拱门,每个拱门的拱肩上有两幅小的镶嵌画,都是古典人像造型,它们代表着一个现代金融家必须具备的十六种品质:公正、镇静、平衡、哲理、精明、勤恳、忠实、真相、史学、智慧、经验、坚韧、正直、谨慎、学识、秩序。尤其是上面八幅镶嵌画,分别代表世界上有汇丰银行分行的八座城市。穹顶底下是一幅神话故事:太阳神阿波罗正驾着他的金色四轮马车,追逐着他的孪生姊妹——月亮女神戴安娜,寓意为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赛丽斯女神手捧稻谷,坐拥累累果实,象征着丰收。这些镶嵌画都是用意大利威尼斯最好的工匠烧制出来的玻璃马赛克拼制而成的。
  有一段时期,这些壁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打算全部清除,当时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的陈植先生就用嵌料把它涂抹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浦东发展银行入驻整修的时候,这些“世纪壁画”才重见天日。
  海关大楼。两层立方体的内部空间里安装了一套巨大的机械钟装置,这是英国乔伊斯公司制造的。顶上四面开口的立方体里悬挂着一组来自于英格兰中部勒夫堡市的青铜钟,是泰勒铸钟厂铸造的。这套鸣钟按照伦敦大笨钟的尺寸减去一半铸造,基音为C大调第三音“Mi”,也跟泰晤士河边上的威斯敏斯特宫敲出的钟声一样。这套钟安装好以后,于1928年1月1日第一次启用。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旅居上海的英国侨民曾经感动得流泪,他们找到了英伦故土的感觉,因为可以枕着同样的钟声入眠。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都纷纷谈论这个问题,以至于泰勒铸钟厂还收到了额外一份订单——为美国耶鲁大学校园的钟楼铸钟。现在泰勒铸钟厂留在世界上的三套著名大钟,一套在伦敦,一套在上海,一套在耶鲁大学。
  中国银行。这里原来是德国总会,1907年建成。1917年,由于德国战败,这处产业就被当时的战胜方英国和法国作为战争赔偿给没收了。当时英、法政府指令他们在上海的领事馆,委托荷兰领事(因为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中立国)请一家公司来估价拍卖,最后中国银行出价最高,就把它买下来了。中国银行原来在附近的汉口路上,把这块地产买下来以后,便跻身于外滩银行之列。但由于这座楼不适宜做银行,1935年的时候便将其拆掉重建。
  中国银行大楼建筑也是由公和洋行设计的,建造过程中流传有一个故事说:当时中国银行雄心勃勃想造一栋远东第一高楼,类似于“双子塔”一前一后。后来据说沙逊洋行反对,说在租界里面不能造得比我高。中国银行不服,官司一直打到伦敦,最终还是败诉了。于是楼的高度减了一半,只能造成现在的样子。但是如果单从建筑设计和城市美学的角度来看,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更好,因为和谐。外滩的城市轮廓线非常漂亮,就像一曲交响乐,先是舒缓的慢板,然后有一个高潮,然后又平;到了和平饭店这里,旋律又是一个起伏,然后又是平,平到苏州河;上海大厦是一个华彩乐章,一个高潮,随后戛然而止!这就是上海经典的城市轮廓线,美轮美奂。
  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可以发现它们的历史价值已经超过了使用价值,它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当建筑个体随着时间的延续具备了久远的历史,构成了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成为人们生活中共同的活动场所时,它已经烙印在城市的空间架构之中,成了市民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它们正是作为一种证物,蕴含在历史时序的脉络之中,可用以诠释历史,可重构当年的场景,更可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
  钱宗灏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
      2008年8月8日        中国建材网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