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杨晓林:“他就是柳青!”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1-06-21  浏览:

电影《柳青》令人惊喜。它表现了人民作家柳青扎根黄土地,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影片从1953年时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的柳青申请下基层开始,讲述了他在遐方绝域皇甫村卓荦不凡的创作历程。刚下乡时,由于他担任长安县副书记的干部身份,及背带西裤的穿着太过官派和洋气,憨厚的农民对他敬而远之。于是他决定敛翼卑飞,剃了头,戴上瓜皮帽,穿着对襟黑袄,把手缩在袖筒里,成了地道的关中老农而被欣然接纳。他携妻把破庙稍加修葺,使之成为书房和住所,历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四清”……他体验了春种秋收的辛苦和喜悦,朝乾夕惕,厚积薄发,终于夙愿得偿,完成了皇皇巨著。他安老怀少,心系村民,把二部《创业史》的巨额稿酬,悉数捐给村里接电和安装电磨。

《柳青》因为真诚,所以感人。“他就是柳青!”感觉演员不是在演,而是主角灵魂神赋。主演成泰燊演技炸裂,他放空了自己,完全让“柳青”进驻。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把文人的倜傥洒脱、胸中丘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非专业群演更是不遑多让,厚道实诚、直截了当的“秦腔”金句频出,或令人捧腹开怀,或叫人潸然泪下,浓浓的关中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影片场景考究,几十亩的稻田、麦地和玉米地都是创作团队所种,极具历史文化感的中宫寺也是花费了百万元巨资建成。从农家小院到豆腐房,从耕种收割到脱粒碾晒,从大槐树耕牛到议事戏台等,都高度还原了旧日样貌,让人恍然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柳青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为了文学理想,在长安县安身立命14年,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柳青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他这个“深入生活”的原则光前裕后,成为中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圭臬。作为一部注定会留名影史的西部电影,《柳青》的传主和主创皆是“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柳青语)的“陕西愣娃”,不但都怀有豪气干云的艺术雄心,而且都葆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不成事不罢休的“一根筋”拼劲。

影片中的自然景观极富诗意,巍峨绵延的秦岭云雾缭绕,塬下十里蛤蟆滩生机盎然。人文风物独具地域特色,物质文化的精粹如剪纸,秧歌,社火,踩高跷,面花,油泼扯面等令人叹羡。作为散文电影,抒情韵味极浓。(作者杨晓林系我校电影研究所所长)

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978990.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