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如何理解和建设公园城市,成都市做了大量工作,召集了国内国际的优秀团队和专家来到该市,参与公园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只有更美好的城市才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公园城市以建设更美好的城市为目标,高度概括了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公园城市是一个新的复合概念
●没有生态,就没有公园城市;没有生活,公园城市就是镜花水月;没有生产,公园城市难以持续;没有公共空间,公园城市就不姓“公”
公园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绝不是在城市里面多建几个公园那么简单。关于城市,以前有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线性城市等概念,后来又有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创新城市等概念,而公园城市是一个新的复合概念,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生态、生活、生产。
没有生态,就没有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处理多年来城市没能处理好的一个根本关系,即如何把人工制造的环境和天地自然禀赋形成一个共同体。这里的生态不是指大山里的自然生态,而是城市生态。公园城市就是要把人工的城市和自然的要素变成一个整体。
没有生活,公园城市就是镜花水月。在城市这样高密度的空间中,人必须和周边环境形成非常良好的和谐关系,不和谐就会吵架、影响心情,产生很大社会问题,更别提实现个人梦想及价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单体的人和群落的人,在一个高密度的空间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也是公园城市的重要意义。
没有生产,公园城市难以持续。今天城市和过去历史上的城市最大的不同,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促进生产的蓬勃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的创新活动。公园城市建设,必须提供大量的新就业岗位,让更多的青年人可以在城市成就事业和梦想,从而成为城市中新的生产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也将朝着更具活力、更具质量、更永续的方向发展。
只有生态的、生活的和生产的还不够,还必须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假如生态、生活、生产,都是私有的,你不能进来我不能进去,没有公共交流空间,公园城市的“公”这个概念就不成立。因此,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解决更多的公共空间问题。而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重要区别,就是现代城市创造了大量公共的、人民共同拥有的空间。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是前提
●搞城市规划建设要善于和自然对话,读懂每一个城镇的山水田园,认清其生态密码,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在四川的发展历史上,有两种文化的动力,一种是蜀文化的动力,一种是巴文化的动力,两者是一个互动的文化,巴文化不断吸纳蜀文化,蜀文化不断吸纳巴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促使整个四川盆地的文化欣欣向荣。公园城市不仅是成都的,也是巴蜀人民的一个梦想。从成都开始提出到实践,影响到了整个四川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成都的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真正可以落实、复制的空间样本。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让成渝两地在方方面面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巴蜀文化的繁荣,还更能切身感受到长江上游的经济崛起。在巴蜀文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整个的经济联动带。重庆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四川,四川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重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小比较、小竞争,但这种比较和竞争是健康的,而相互融合、不可分离是铁的道理和广泛共识。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绿色发展,做未来发展的样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成都和重庆两家独大,周围其他城市的经济、人才、市场和创新力都难望其项背。如何使大中小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合理分布至关重要。例如,长三角有上海、南京、杭州,然后是苏州、宁波、无锡、常州以及湖州等城市,这是一个大中小城市非常合理的分布,造成了人才、市场、经济、创新力的优化组合。如果城市大的非常大、小的非常小,直接后果就会导致青年从农村考上大学,就直奔最大的城市,中间层吸纳的人才就会特别少。如何配置城市资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规划问题。
城市规划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中间层也拥有良好的发展要素。例如,应该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一些研究创新的研究所,一些大学放进中间层,如此,大中小城市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配置。这种配置是有规律的,全世界有太多这样极具创新力的集群,比如中国的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日本从东京到大阪的经济带,美国的纽约湾区经济带和旧金山湾区经济带等。处理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大中小发动机的关系,才能实现更优的区域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和长江生态层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是前提。无论是自己发展,还是带动别人发展,都不能以破坏山水田园为前提。巴蜀大地山川秀美,每一个城镇都有独特优势。我们要善于和自然对话,要想读懂每一个城镇,就必须读懂它的山水田园。我们说读懂“山水”,不是在赋诗,而是在讲科学。弄清一个地方风怎么吹、水怎么流非常重要,因为这两大要素是解码城市布局的两大关键自然要素,否则就会破坏掉一些科学的城市布局。例如,我曾经把都江堰2008年以后所有的水流和所有的风流进行了24小时跟踪观察,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都江堰白天水的流向和空气的流向是相反的,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密码。这些密码解开了以后,就知道四川每个小镇、每座小城都是独特的,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认清了这些生态密码之后,大中小城市也很容易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以历史的眼光来考量城市现阶段的使命
●公园城市指标要更加精密化,公园城市样板要更加差异化地组合,公园城市建设要持续探索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公园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要不断改革创新
公园城市建设经验不仅仅属于成都和四川,应该属于中国和世界所有的城市。未来,要把公园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公园城市指标需要更加精密化。生产、生活、生态、公共空间组合最佳百分比是多少?哪种“配料”最好,怎么配置等,还需要做更多的跟踪和量化的分析。公园城市不是一个空的理论概念,需要更加精密化、精致化的大数据来说清楚,从而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第二,还需要更加差异化地组合公园城市样板,不要千篇一律。以成都为例,东南西北中心边缘的情况各不相同,建设公园城市要有所区别和侧重,每个地方每个版本的公园城市应该都不一样,要多为四川和全国提供样板与建设经验参考。各地历史传统、生态条件、风俗文化、收入结构等都不一样,公园城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的资源和文化充分结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公园城市建设至今怎么能够变成一个回路,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绿色行业产业,甚至形成四川的支柱产业,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
第四,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成都市在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公园城市的管理体系,把过去很多分散的管理部门融合到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综合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也必须及时改革创新。
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很长,远远大于人的生命。一定要把城市发展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量,看看这个城市在现阶段最需要什么。例如,绵阳是我国科技产业和人才极其集聚的中小城市,环顾全国,会发现一个地方能集聚那么多的科技人员,在国内很难找得出相似模板,而绵阳未来的发展,就需要做好环境建设营造和城市核心创新力的结合。
(本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川观智库公园城市建设高级研修班上的演讲节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邓也整理。)
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10510/254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