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圈钱”
●使股市成了上市公司提款机
●暴露市场深层矛盾没有解决
●应尽快完善再融资制度细则
所谓“融资饥渴症”,是指一些上市公司不符合融资条件而通过操纵的手段获得融资资格进行融资;或没有必要融资的公司,不考虑成本收益因素而执意融资,导致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难以发挥,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的种种表现,这种不正当的融资行为俗称“圈钱”。
今年以来,继中国平安1月21日公布1500亿元的融资计划后,短短一个月内共有23家上市公司密集出台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2043亿元,其“饥渴”可见一斑。虽然除中国平安外,其余22家上市公司的单个融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在一个月内如此频繁地发布再融资预案,无论对市场的资金面还是心理面都是考验,从近期大盘的表现来看,市场对于增发等融资方案已经相当敏感,在极度的恐慌中大幅度震荡下行。
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强烈反应,说明“股改”之后,中国股市乱砍乱伐,一些上市公司恶意圈钱的“融资饥渴症”等严重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中国股市长期以来重融资,不重回报,使股市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急功近利,加速扩容,圈钱者不顾市场暴跌、难以承受新股发行,而照发不误,且不管上市当日就跌破发行价。同时,在“市场化”的掩护下,降低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于是上市公司不论质地好坏,都张开了血盆大口向股市“飞禽大咬”,低价发行,下拉股价中枢,高价增发、高数额发行可转债、高价配股层出不穷,更为可怕的是在海外圈不了钱的“海龟股”又回过头来,高价格大规模地融资。无度扩容以及全流通、减持一步到位等预期,改变了股市的供求关系,摧毁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使股指一泻千里。形成了一级市场圈钱千亿,二级市场市值损失万亿的恶性循环。
客观上看,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十分正常的事,但不顾及眼下弱势市场的承受力而“狮子大开口”,把股市当成了自家“提款机”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上市公司和股东,是水和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前的牛市来之不易,上市公司要珍视这样的环境,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决不能做短视的“杀鸡取卵”的事。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此外,上市公司再融资还需要把握市场“火候”。如果上市公司不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不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只是向股市“索取”而不对投资者回报,那么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上市公司的发展也可能欲速则不达,反而受到影响,即使圈到了钱,也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下次再融资的机会。
近日监管部门已经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明确表态,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快完善再融资制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在制度层面上做更详细的规定,除了对融资比例的限制外,还应当对再融资的具体用途、时间间隔等方面进行限制。比如,上市公司首次融资后,第二次融资至少间隔三年以上;应该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规定一项硬性指标――分红筹资比,有高回报才能大融资;如果没有重大收购行为,再融资额度不得超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等。通过制度规定来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在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达到融资者和投资者“双赢”的效果。这样,股市才能像不竭源泉的活水汩汩流淌,带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更多的滋润和营养。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教授)
2008年03月2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