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锦明:有心才能创新:大学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好课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7-10-01 浏览:
编者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心才能创新。同济大学敏锐地把握住百年校庆的重大机遇,精心策划和组织,以百年积淀的同济精神为核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庆育人、创新德育工作,效果十分显著。本版今天刊发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的文章,介绍他们的做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大学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好课堂
——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育人效应的思考
今年的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了建校100周年校庆。百年校庆,热烈隆重,精彩纷呈。然而,校庆留下的最深远的影响,不是庆典的热烈场面的余温,而是同济精神对众多青年学子的教育和感召。同济大学紧紧把握百年一遇的历史契机,以百年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同济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教材,以历史的学习和精神的传承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育人工程的思想体系和工作体系,构建了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大课堂。
充分发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教育学生学史明责,自强不息
1907年,同济大学的前身、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诞生,翌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到1912年,与工学堂合并后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有医、工和德文三科。1927年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正如当时苦难的中国的命运,解放前的同济大学亦多坎坷。然而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1917年“三一七事件”被上海租界当局封闭、几近停办,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37年不得不在日军侵华的炮火声中辗转内迁,同济始终坚持“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虽历尽磨难,仍不屈不挠。
回顾百年,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同济人始终爱国,始终团结,始终奋斗,可歌可书的历史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在筹备和组织百年校庆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史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学习校史知识,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中获得教育和感悟。校庆前夕,学校仿照上世纪30年代同济吴淞校园女生宿舍的外貌新建成校史馆,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大量的历史照片、实物、模型,再现了同济百年历程。同济师生在李庄期间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热情为当地百姓治病的故事,也被电影学院的学生生动再现,以幻影成像的形式播放。如今,校史馆已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的最重要的基地。学校出版了《同济大学百年志》《同济老照片》《老同济的故事》等百余部反映同济历史的文史音像作品,对百年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整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学校通过形势政策课、校史选修课、校史讲座,邀请校史专家、老校友为学生系统讲述校史知识。各类寻访百年历史足迹的活动和校史知识竞赛,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历史,接受历史精神的洗礼,学史明责。
大力倡导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增长本领
今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同济大学时谈道,同济的特点,“除了她的精神以外,就是她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就是她的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这一概括,点明了同济与社会建设的密切联系。据统计,全国建成和在建的60余座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中,同济大学参与设计建造的就有43座,有同济毕业生参与的数量更多。在造桥修路、古建筑保护、洁净能源开发、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海洋科学探索中领衔引航,在宝钢、青藏铁路、东方明珠、南浦大桥、大小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担当重任,同济百年来培养的25万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为代表,同济人服务社会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对于这些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的事迹,学校通过校内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学校还邀请杰出校友返校与学生们见面,作专题报告,其中“百年校庆校友大讲坛”等系列讲座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经典品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这些校友有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有的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建功立业,有的在不平坦的科技道路上默默耕耘。他们的报告,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有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哲学思考的感悟,精彩生动,起伏跌宕。他们身上共同的闪光点,是同济人坚定的报国志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科技水平。
很多学生与校友结对,建立联系,向校友学习请教。不少学生还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对校友进行了采访,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思考。学生在与校友交流后普遍反映深受教育、倍受激励。
深入拓展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百年同济,积淀厚重,而其中最为宝贵、也最具魅力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以实际行动不断书写、反复铭刻的同济精神。温家宝总理在同济的讲话中回顾了“同济”的由来:“同济,就是同舟共济。在古籍中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讲:‘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同舟共济,都要为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工作。”总理的讲话,阐明了“同舟共济”的深刻含义,也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
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国情,开展同济精神的讨论,正确理解同济精神的内涵。同济大学的校徽图案是三人同舟,齐心划桨,这一图形元素作为同舟共济精神的象征在百年校庆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百年校庆的标志以数字100为轮廓背景,沿用了同舟共济的图形元素,表达了百年历程,风雨同舟的寓意。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普陀区联合举办了“2007年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大学生龙舟赛”,同舟共济在“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场景中真实再现。同舟共济的图案出现在学生们的帽子、衣服、笔记本上,出现在他们胸前的徽章、手中的小旗,发明的机器人、制作的航空模型上,学生通过剪纸、金工实习加工出来的同舟共济图案更富特色。同舟共济图案的广泛传播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爱国荣校思想不断获得升华。
积极探索学生实践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建校100年来,同济大学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历史征程中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为了能够在新的百年当中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制订了百年校庆学生活动方案,工作中注重实效,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借助多种实践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提出“五个一”的倡议,即每位学生听一次校史讲座,参观一次校史馆、参加一次校庆主题活动,与一位校友结对,做一次校庆志愿者。学生了解和参与校庆的渠道非常丰富。他们可以做观众和听众——参加隆重的庆典,聆听名家讲座,观看极其多样的展览和各类文艺演出;可以做演员——以歌唱或舞蹈的形式,为校庆增添多彩的画面;更可以做导演——作为一名局部活动的组织者或志愿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负责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校庆,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都会有所收获。实践、学习、思考、成长,百年校庆给了他们更加广阔的视野、开放的理念、博大的胸襟、深刻的感悟,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独立思考,善于创新,全面发展。他们是校庆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百年校庆之际,大学的历史,得以整理;大学的文脉,得以贯通;大学的精神,得以总结。因为百年校庆,它们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且以某种方式被凝固下来,于历史,是尊重,于后人,是给养。温家宝总理在对同济大学的祝愿中讲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9月4日,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再次在同济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如今,“做一个仰望天空的人”已成为同济青年学子共同的精神追求,这对于学生、对于大学、对于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马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