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在此之前,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日,有媒体通过梳理国内多所高校的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现,部分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有所增加,引发舆论关注。
博士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其培养规模的变化能够反映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程度。在以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中,社会对博士生的需求非常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动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从1993年的6200余人增至2003年的48740人,年均增长率超过20%。此后,增长速度逐渐得到控制。从2006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定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决策部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博士生招生规模年增幅逐步降低至3%左右。
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能否实现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十三五”以来我国产业升级所带来的迫切需求,以及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迫切要求,对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研发人才的需求变得异常迫切,这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根本原因。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高校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都在这样的发展导向之下,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不断进行升级,集中表现在所承担的科技创新研究任务越来越重,科研经费规模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对专职科研人员和硕博士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十三五”中后期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对博士生培养规模和对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模扩大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十多年来博士生规模的中低速增长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上有关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总体存在规模偏小的突出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博士生规模扩大,有助于解决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偏小与高水平创新人才急需之间的矛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笔者建议,高校应当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不断调整学科结构,适时提高学科科研发展能级,通过特色优势学科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建设等举措,实现高校发展内涵的不断提升。只有高校学科具备了相应的科技创新承载能力,才能够具备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能力。高校博士生名额的配置也应当向特色优势学科、高水平人才队伍、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倾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视我国博士生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整体培养质量还没有完全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博士生培养单位应当调整管理体系,做好资源配置,丰富培养手段和培养途径,做好质量保障,实现博士生规模和质量并重发展。
(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4/17/content_57864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