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超级装备 大国重器” 三年38个城市记录中国“硬实力”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9-10-25 浏览:
(一)
超级装备是国家“强盛度”的标杆,大国之大,不惟有科技装备数量为多,且须有“超巨”装备以一当百,以一敌千,在国计民生中擎天架海,撑起国家建设的“大字号工程”。
科技含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字号工程”,跨越式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如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的总导演、总撰稿韩晶所言,这些高高在上的尖端装备,恰恰与人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每一次美好的提升,都是拜其所赐。
三年磨一剑的《超级装备》,聚焦当今中国“大字号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展示了闻名遐迩工程背后举世罕匹的“隐身勋臣”。
首先是铲斗容量为75立方米的矿用挖掘机,它是当今世界铲斗容量“大哥大”,巨臂一挥挖掘的一斗物料,可以装满两节火车厢,一年可挖掉的土石方相当于三个“北京鸟巢”。其次是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作为隧道掘进装备,是名副其实的“超能穿山甲”,自重达3000吨,掘进推力为12000吨,所过之处,掘进、出碴、衬砌一气呵成,一条完整的隧道就已告竣。第三是AP1000常规岛汽轮机低压转子,作为当今世界上钢锭最大、锻件最重、技术难度最高的核电关键部件,被誉为“核电之心”。第四是“三峡升船机”,它是全球范围内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平衡式垂直升船机。作为“超级电梯”,能装载3000吨位的船舶,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将船舶提升到113米、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仅仅只需37分钟,就能让船舶从三峡大坝的下游翻越百米落差抵达上游,而此前则需要花费四个小时。第五是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是支撑“取有余以补不足”的“西电东送”工程的关键核心部件,被誉为“西电东输之心”。
此外还有征服星辰大海的必备“神器”——12S90特大对接型船用曲轴;为天然气长距离输送提供动力的超级核心装备——20兆瓦电驱压缩机;当今世界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和全脊柱手术的骨科手术智能机器人;为“再生医学”开辟前路的生物3D打印和实现了整体打印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的金属3D打印;日采煤3万吨、相当于1000个采煤工人一个月采煤量总和的MG2660智能采煤机;代表着全球汽车冲压工艺最先进水平的高速智能冲压装备等。把如此多的“天尊级”国之大器打造成系列纪录片播出,实乃盛世旷举。
(二)
超级装备不惟有巨人身形,更为关键的是高技术含量,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水到渠成和当下创造力的总释放。
作为工业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普制造原理是应有之义,但是《超级装备》要呈现的是奇迹的诞生,而非制造流程说明。因此,在展现装备的巍峨雄姿,追求影像的摄人心魄时,《超级装备》力求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灵活多变的场面调度和生动形象的解说词,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和感性化,让这部科普纪录片富有人文魅力,使观众感受到超级装备并非是只有千钧蛮力的机械“怪兽”,而是可感可触、充满灵性和温度的伙伴,油然而生敬意和自豪感。
对于大多数目睹过超级工程外观的普通民众而言,对内部构成和建设过程充满好奇心,而满足观众这种探秘的心理,是《超级装备》的叙事核心。通过三维动画和工程师现身讲解,化繁为简、由表及里地解释了装备的工作原理及核心技术,特别是对制造难度的条分细缕,让观众脑洞大开,不得不佩服中国科技精英的高超智慧和九转功成的非凡业绩。
此外,该片还通过模拟地理定位,给观众建立空间位置概念,把发生在不同地域的超级装备制造场面并置展示,给人以中国大地处处火热建设、处处日新月异的感觉。
(三)
讲述国之大器,核心是讲述当下中国的故事,让国人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中国”,让世界认识自己“不认识的中国”。
作为国之重器的超级装备,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国家繁荣、民族强盛的标志,也是凝聚民心、文化自信的载体。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14亿人口的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超级装备本身“体大思精”,但普通国民对其科学原理和内部构成却了解不多,对于他国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超级装备》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可谓恰逢其时,锦上添花。
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该片,摄制组耗时三年,朝乾夕惕,行程万里,深入38个城市和地区,进工厂,下车间,攀高塔,入地坑,肩扛沉重的摄影器材,登上百米高的装卸船机,拍摄工业建设的宏伟景象;深入地下数百米深的矿坑,拍摄智能采煤机采掘的震撼场面。最终从经纬万端的几十小时素材中,从“独立装备”、“核心装备”、“智能装备”三个层面,创作出150分钟故事。
本片于10月23日晚10:00 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让我们为超级装备的缔造者——中国几代装备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GB/n2/2019/1025/c134768-3347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