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郭重庆:从经济全球化看发展制造业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06-12-26  浏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世界进入全球制造时代,国际产业转移成事实。世界制造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突破了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全球制造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产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正是中国“世界工厂”凸现的时代背景。

  2.技术和服务成为独立的商品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服务资源配置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原本在一个企业内完成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全进程现在正被分解、外化到全球多个企业中。企业生产活动外置和服务外包已经成为独立的商品形态,竞争性技术也变为一种独立的商品形态。

  3.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变革趋势。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零部件的集中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生产以及非核心业务生产的外置和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趋势,内化向外化演进是当今制造业主要的变革方向。但中国似乎尚处于样样都得有的原始扩张思维中,企业自研、自供、自产、自销的传统一体化经营模式仍较普遍。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从制造业发展来看,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从服务业发展来看,工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包括金融、人力资源培训、研发等专业中介服务成为新兴服务业。中国已进入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的瓶颈。

  5.社会组织资本也是生产力。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列茨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外,另一种资本是社会和组织资本……”中国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和取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唯独稀缺的就是社会组织资源,也就是生产要素的社会化资源配置,这是转型国家的共同点,也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创新和服务的社会能力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对于当前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契机。当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替代制造业。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阶段,制造业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生产力三要素(知识、劳力和资本),同时也取决于其社会组织能力。社会能力的建设比技术能力的建设更难,它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交易成本的高低。

  2.开放创新和集成创新仍是理性选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来自改革开放,未来经济发展的机遇仍在改革开放。自主发展与融入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全球化并不等于同质化。历史证明:合作与竞争同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合作是相对的和暂时的,竞争是绝对的和永远的;排斥外力,我们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完全依赖外力,我们将错失自主发展的机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放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广阔天地中去思考。

  尽管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要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制造模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但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仍然滞后于客观事物的发展,不论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挑战。未来国际经济分工格局的改变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内生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整合社会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以及工业发达国家高投入、高增值的研发能力的持续性。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