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它是个老问题,大问题,也是难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新华网请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请他谈谈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
[主持人]:周书记,您如何评价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素质现状?
[嘉宾周家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它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所以对大学生群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当前整个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从政治上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十分认同的,对国家和民族也有高度的认同感。
[嘉宾周家伦]:人生价值应该说是积极向上的,同时他们有特别强的意识,有成才的意识。当然,他们的时代对他们有影响,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比较的活跃,国际视野比较宽广,同时竞争意识、维权意识比较强烈。我们只要坚持对学生正面的教育、引导,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事业接班人。当然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我们选择的多样性,确实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现在学生的目标、行动并不是那么的整齐划一,他们有各种想法,而且理想主义的色彩比较淡,比较关注现实的利益。我觉得这种现象有局限性,但只要引导好,也是具备成才的条件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功利性上,大学生看得比较重,对个人的发展比较关注。当然社会上一些人对大学生的看法有点不正确。我觉得学生的弱点还在于,他们创造条件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承受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坚韧不拔能够为一个目标艰苦奋斗的意志上还是有一些弱点。但不管怎么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总体上还是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主持人]:您对我们的大学生比较的了解,现在提倡“学生教育必须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您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哪几方面?
[嘉宾周家伦]:我觉得素质教育是国家的一个战略考虑,简单的说,综合素质教育是想解决培养人、怎么培养的问题。第一,综合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内容等。第二,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外的表现。第三,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等,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国际化背景下也强调学生的国际性视野,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要得到认可,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专业知识支撑的,同时也有他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以及社会责任心。
解读大学生缺少坚韧性和开创性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现在大学生的缺点其中一条是缺少坚韧性、开创性,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和7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怎样?这种弱点是怎样造成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去改变它?
[嘉宾周家伦]:中央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高校希望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以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今天的大环境是不能相比的。现在学生的条件、环境,以及他们的见多识广,宽松的环境,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在这几方面学生有成才的环境和优势。当然也包括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高科技对他们全面素质的帮助。刚才主持人也讲到“大学生的缺点其中一条是缺少坚韧性、开创性”,部分学生是有这些问题,确实是这样。实际上学生身上的问题反映的是教师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不足为奇。从这点来说,我认为只要学校给学生创造很好的成才环境,给他们配置好的教师,将来还是有很好的前景。
[主持人]:网友提到:目前有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您能谈谈解决的办法吗?
[嘉宾周家伦]:我觉得给学生多一点机会。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在正面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提供舞台、基地、平台。比如教育部、团中央搞的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就是很好的项目。我们在多个省市建立了近10个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在当地的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需要他们。所以学生的成才,通过老师指导以及自己实际的道路区实现就比较符合实际。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才树根立魂。这样的教育我认为也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就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第二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最高层面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这些教育过程中,其中会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应该义不容辞承受主要的责任。我认为如果社会需求的导向跟学校的教育能够很好的互动、结合起来,有社会满意度的评估、反馈形成的教育循环体系,这样效果就比较好。我们学校形成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知识是基本,能力是关键,人格最根本的。按照这种模式,我们建立了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仅使第一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校园文化、心理咨询等,也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只要我们有针对性,我们一定能够使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主持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网民说最近由于一些原因出现了大学生自杀,虐猫,烧熊等事件,请您谈谈高校和学生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嘉宾周家伦]:由于社会、家庭的因素,学生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困难,我认为也不足为奇。我希望大家宽容一点。尤其是身处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学生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也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学生很年轻,有时做得不是很妥当,大家不要过分苛求,要宽容一点。同济大学在这方面也在加强工作,袁凤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校、院、班级防护体系,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工作。我们的学生进校以后,都会有心理测试。在一个集体中由于三级防护体系使学生逐渐具有了集体观念,有助于心理上有波动的学生摆脱困境,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集体的温暖和防护体系中,保证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尽可能不发生意外或者在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出现跟大学生要求违背的情况。
[主持人]: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能第一时间获知社会负面新闻、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嘉宾周家伦]:学生的心理很有趣,他们不大愿意别人说教式的评论,但是对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者有悖道德和人性极端的行为,甚至对自己生命不重视,对其他动物生命的不重视现象,他们也是非常反对的。学生这方面还是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我认为留一点空间让学生有一点反思,有助于他们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提高,树立正确的认识。
[主持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辅导员和教师如何配合?你们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建议?
[嘉宾周家伦]:同济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是很完善的,其中也包括队伍建设。我们配备了多层次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名师、刚刚毕业留校的专职辅导员,也有兼职的教师,体系上较完整。这些辅导员本身的身份是教师,他们和学生能够很好的沟通。家长对待孩子,总会觉得他们是孩子,老师对学生总会觉得他们是国家的未来。相比较,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多一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客观一点。所以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个性化的表现,他们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像同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各有个的特点,他们就像同济大学校训说的一样,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我们学校中现在也有很多文科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发散,用文理交融的方式使学生有比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认为加强思想教育,教师的身份是两位一体的。诸如教师的知识水平、传授知识的能力、为人师表、对工作的精神、投入的精神、严谨的精神都会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展示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读“钟点房”现象
[主持人]:周书记,您对大学生陪读、高校周边“钟点房”等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嘉宾周家伦]:现在大学生的条件比较好,他们个性化的意识比较强,有时不希望有太多的约束,我们要理解他们。同时个人的志向,比如学生在某一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一方面,我认为还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在校外找房子住,或者出一点费用找人打扫房间,这是以前二三十年前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出现了。学生在外面租房,只要老师能够了解,找得到他们,学校不会禁止。国外的学生住在社区或者几个人合住是很正常的。我们无非就是比较关注学生的安全,在社会上希望他们得到正面的影响,学校才希望了解到他们的情况,规定了他们必须在学校登记住在哪里,这体现出我们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从这点来说,不能简单的说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们要掌握一个度,要掌握好这个“度”。学生跟人打交道,和人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素质的体现。家长陪读的情况很少,学生有时也会反感,会认为自己老长不大。
[主持人]:网民说:“就业路上坎坷、考研途中艰辛、独立自主打拼未来的不易” 反映毕业生就业困难,但也有学生不愿就业,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应该如何解决?
[嘉宾周家伦]: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较之以前困难了一些,这是事实。就业市场还是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一是毕业生就业的区域结构矛盾,不少毕业生把自己的就业意愿集中到东部,这些地区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是明显的,学生也希望在这些地方有所发展。但是我们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西部开发需要大流的人才、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地方资源的优势、发展机遇的优势是存在的。如果地区性结构矛盾解决,一方面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动员、鼓励大家到基层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我想会有一个过程。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普遍提高,毕业生自己的希望也居高不下,所以供需之间发生较大的偏差。再有,高等院校的专业师资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学校的专业师资不是按照社会需求的反馈决定的,比较多的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设置的,我认为这方面客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产生了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加快高校的体制改革,各学校依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使很好的专业变成了长线的专业。所以高校体制改革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建立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同济大学也非常重视完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同时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同济本科生的就业率每年都超过了95%。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就业,有多种情况,可能是准备考研究生或者进行深造和出国,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毕业生期望比较高。前面到坚信和困难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回报,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希望学生对就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就业的心态要比较良好,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最近有一个统计,这几年从国外回来的人比出去的人多,原先我国的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认同用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来去自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回来的人逐渐超过出去的人,这跟到艰苦地区的人可以类比。现在为什么回来的人多?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建设形势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学生都比较看重自己的事业,希望体现自身的价值,在温饱的基础上比较多的考虑这些。从这点来说他们希望有成才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我们的基层,如果政府和各级组织能够很好的推进这些环境的改善,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我认为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解析大学生“保姆热”现象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是四川的大学生来北京当保姆,社会上有很多反映。您怎么看?
[嘉宾周家伦]:什么是人才,我认为用的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价值的就是人才。如果他有很多本事,但他什么也不干,他就不是人才。如果他找到的工作,自己能够接受,对社会有贡献,社会能够接受,我认为就无可非议.
[主持人]:有一些反对的态度是认为你在大学学了很多的东西,却做了一份简单的劳动。
[嘉宾周家伦]:不是那么的绝对,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都在提高,将来到了50、60%,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将来都没法工作了,恐怕就要到国外和其他星球去了。
[主持人]:您认为学历重要还是实际工作经验重要?
[嘉宾周家伦]:这是相辅相成的。同济大学的学校班子有不少是兼职的,一方面从事专业研究,是学科带头人。也有三分之一是专职的,我认为这种结构是比较好的。大学里的校领导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学科带头人,这个班子至少在教师当中就没有很大的信任度。所以从大学的角度来说,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光有学历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没有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或者在宏观上没有战略的眼光,如果仅仅是凭借学历很高,专业知识不错,那他是不能带起一个团队的,同样不能很好完成他的职责。所以能力跟学历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
[主持人]:网友问:现在大学研究过分注重论文,您对此有何看法,应该如何改善?
[嘉宾周家伦]:大学当然要注重论文,更要注重论文的质量,数量和质量的比较应该有一个辩证的关系。不能说注重数量了就认为是一种不正的学风。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一些数量的基础才会有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来说,同济大学现在除了培养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创造知识,国际化的交流,服务社会。我认为文章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外面的排行榜把论文的数字、影响因素都会在排行榜中体现出来。比如上海的世博会、北京的奥运会,在规划地上空间的利用、标志性建筑、同济大学有很多的参与。但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在一些排行榜的指标中体现不出来。我想说的意思就是现在的一种导向使大家比较注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但是要有个度,如果过头了就不太正常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大学生有很多人沉迷于网瘾,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怎么看?
[嘉宾周家伦]:网络是时代高速发展的成果,是增长知识、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发生一些问题不能一概归结为网络。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耽误学习,我认为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兴趣会不断的转移,某一阶段对某一件事情要剖根问底、弄清楚,如果不掌握好度,时间、精力上如果超过了界限,影响了他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学校就会干涉,但这种干涉是心平气和的引导和督促。也有一些学生会出现极端的现象,执迷不悟,这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不健康,自制能力很差,理性上他有这个认识,但感性上扭不过来,但我们会作出努力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主持人]:2007年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请简单介绍一下同济大学的办学历程和特色?
[嘉宾周家伦]:同济大学的前身是一位名叫宝隆的德国医生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成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7年,经批准成为当时极少数国立大学之一。解放前夕,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医学、测绘、船舶以及法律等学科迁出,而其他学校与土木建筑相关的系科迁入,使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工科大学。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这样的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当时李国豪校长的倡导下,同济大学开始了“两个转变”,由以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同时恢复对德联系,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
[嘉宾周家伦]:应该说,“两个转变”思想的提出,在同济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两个转变”,加上后来在全国高校新一轮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经历了1995年和2000年两次并校,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以及上海铁道大学等相继并入,同济大学才能够像今天这样,逐渐构建起了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框架。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是,“同济”两个字,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沿用至今,任何时候都没有更改过。即便在抗战时期,虽然经历了六次迁徙,但同济大学的名字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立性。说到抗战时期的内迁,同济大学在流亡中坚持办学,也非常具有特点。从1937年开始,同济大学从上海开始,先后迁移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等地,最后在1940年下半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镇,终于找到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度过了6年难忘的时光,写下了文化抗战的壮丽篇章。直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上海。同济大学在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主持人]:很多网友问同济是什么意思?
[嘉宾周家伦]:“同济”最早是德文的谐音。今天“同济”我们讲的是同舟共济。
[主持人]:有网友想知道同济大学100年来培养了多少毕业生?
[嘉宾周家伦]:我们今天已经有超过25万的海内外校友。
[主持人]:同济大学在国际化方面如何配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嘉宾周家伦]:同济大学极力推进国际化的办学,从它的成立起就有开放的思想,从“两个转变”以后不断推进国际化的办学。国际化的办学是由教师交流和科研,有学校和国外的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但是我们很大的一块是落在学生身上。我们为学生提供短的3个月,长的1年、2年的学生交流。同济大学有的学院的研究生三年当中有一个时期要在国外学习。我们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环境,学生在这里有很多的机会交流,这是同济的特色,在高校,同济大学对外交流的力度和人员的数量是很明显的,这些落实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我认为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有国际化的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的努力,给学生创造很好的平台和基础。
[主持人]:有网友问:创新教育是目前的流行语,同济大学有何作为?
[嘉宾周家伦]:我们比较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我认为现在一个综合型大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成才条件。交叉学科、文理交融,一般理工科比较严谨,文科比较的发散,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对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现在国家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素质培养的一个重点,国家的战略把大学推到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所以大学在当中的作用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开展创新研究;第二,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能够做得就是构筑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新中来。同济大学这两年投了很大一笔钱,建了10个学生创新基地。高中学生应试教育是指挥棒,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可以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同济大学有各种环境的资源,各种名师的讲座、人文氛围的环境,包括我们的硬件条件,图书馆、实验室,我们还建了各种创新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大学里得到全面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五方面说:第一,依托教师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学科交叉的科技平台,基地和项目。第二,扶植品牌项目,让品牌项目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吸引他们参加比赛和活动。第三,重视学生团队和梯队的建设。自主创新和创新意识跟一个团队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学科交叉已经不是靠一个人突发其想形成的环境,为学生创新能够可持续发展需要靠学校组织。第四,鼓励大学生比较现实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创业发明。同济大学周围有一个“环同济知识经济带”,有很多企业和科技成果的孵化,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学生在学习和毕业期间,能够把一些成熟的成果进行创业。
[主持人]:感谢周书记给我们上了一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课,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嘉宾周家伦]: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事业接班人。同济有很多优势,其中一大优势是校友的优势,校友的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水涨船高,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作出成绩的学生,我们希望同济大学有薪火相传的精神,使学校更精彩,使培养出来的校友和大学毕业生,为他们自己感到骄傲,使我们的学校更加精彩,也能很好的完成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我们也感谢新华网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使百年校庆成为学校的新的发展起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6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