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诸大建:现代纺织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来源:   时间:2004-05-23  浏览:
 
  如果说,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按照英文原文BetterCity,BetterLife,最好读作“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让我们开始系统地思考城市发展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那么本月23日起在上海召开的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的主题“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与世博会的主题正好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将会触发我们细心地体验当代纺织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而深化我们对城市发展与生活质量的认识。我以为,从纺织科技和纺织产业的生态进步,可以最清晰地了解现代纺织是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
  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纺织大幅度地减少了纺织品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完整的纺织品生产包括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染整加工、服装制造等过程,其中纤维生产和染整加工两个环节,传统上对城市和地区常常具有较大环境影响。例如,在天然纤维生产中,杀虫剂等有毒物质的使用会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在化学纤维生产中,由于利用石油和煤炭而带来废气和废水排放;染整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等等。而现代意义的纺织技术已使得纤维、纺织产品和服装的生产过程变成环境友好的,不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噪音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纺织品生产的环境影响。例如,人们通过发展生态农牧业来提高天然纤维生产的环境安全性。又如,为避免染整加工过程中使用合成染料造成环境影响,人们通过种植彩色棉花或者用天然植物燃料对纺织品进行染色。我国的传统印染行业三废污染特别严重,推广生态化的纺织品生产技术对于我国纺织品生产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现代意义上的纺织减少了纺织品消费中的人体影响。传统的纺织品在消费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体的安全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欧洲最早出现某些纺织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报道。为此,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开展了大量研究。他们从纺织品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出发,研究纺织品上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对人体的作用,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利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自觉进行生态纺织品论证。通常,人们以为丝、麻、毛等纯天然的服装面料才是环境友好和人体友好的纺织品,而化学纤维的纺织品则不是。然而现代纺织的科技进步,大幅度减少了纺织品消费中的人体危害问题,日益消除了我们对化学纤维制成的纺织服装的负面印象。如今,现代纺织的这种进展在上海也可以随时看到。例如,多年来腈纶纺织品会引起“穿衣服有静电”的感觉,而上海石化已经研制出了对人体安全性好的、具有天然羊绒手感的仿羊绒腈纶产品。又如,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的“海岛纤维”,在相同的厚度下,其透气性可以达到天然皮革的30多倍,使人造物品达到了天然物品的效果。
  第三,现代意义上的纺织减少了纺织品废弃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纺织的环境问题还表现在消费者将纺织品废弃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对于生产和消费,纺织品废弃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纺织品消费量的增加,废弃纺织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纺织特别注意预防和减少纺织品废弃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加强了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以减少废弃纺织品的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加强了废弃纺织品的无污染处理。由于废弃纺织品像普通垃圾那样进行焚烧处理不仅消耗能源,而且产生废气污染,因此对于废弃纺织品的无污染处理已经成为现代生态纺织的特种技术。
  以上只是从生态方面列举了现代纺织对于生活质量的意义,其实现代纺织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方面还有很多。重要的是,以往我们对发展纺织产业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们单纯的经济意义上,结果一般人常常因为纺织产业的历史长远而产生某种偏见,在崇尚发展高科技的今天严重地淡漠了现代纺织的发展。显然,把现代纺织与生活质量联系起来,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生活中纺织科学和纺织产业重要性的新认识。其实,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现代纺织,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这样的世界级城市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们不仅影响着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也影响着这些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文化能级。这意味着,21世纪的上海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知识服务业的同时,要把现代纺织产业作为重要都市型工业来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同时,要有建设高质量的世界服装文化时尚中心城市的战略意识。今天,中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有世界第一的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中国纺织产业的中心地区。上海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的发源之地、领军城市和科教高地,通过举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这样的重要活动,可以高强度地传播和扩散“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的理念,促进我国的纺织产业在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的纺织产业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从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转型。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解放日报》 2004年05月22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