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邓丰:从包豪斯到零豪斯——德国建筑创新的三次浪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5-08-04 浏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3日报道
李振宇、邓丰:从包豪斯到零豪斯——德国建筑创新的三次浪潮
一直以来,德国都是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国家,德国的创新能力是德国经济保持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同时也体现在德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领域。
过去的100年里,德国的建筑创新可以表现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1920年代的包豪斯(Bauhaus),奠定了现代主义国际式的世界格局;第二次浪潮,1980年代的国际建筑展览会(IBA),提出了“批判的重构”和“谨慎的更新”,鼓励多元化和类型创新,对国际式以后城市设计和建筑类型的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次浪潮,2000年代的“零豪斯”(Zerohaus),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引领着世界生态节能建筑与技术的发展。
德国建筑创新的第一次浪潮——1920年代的包豪斯。1919年,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主张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任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三任校长,直至1933年,由于遭受纳粹法西斯的查封而被迫解散,从而结束了仅仅14年的办学历程。但是这短短的14年却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大门,其设计理念和实践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于1925—1926年的包豪斯校舍即是现代主义建筑早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包豪斯所提倡的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等原则。
以包豪斯校舍和威森霍夫试验住宅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奠基和杰作,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它标志着从手工操作到工业化建造方法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十分符合工业化生产特征的“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风格的确立。这种建筑形式紧扣时代进步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提出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原则,反对包括古典主义在内的所有历史风格,创造了属于新时代的崭新建筑形式,体现出新的建筑审美观,直接孕育了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影响了整个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德国建筑创新的第二次浪潮——1980年代的国际建筑展览会。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环境发生巨变,建筑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开始对单调乏味、如出一辙的国际式建筑,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提出质疑和反思。二战后,处于东西方对峙的中心的西柏林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建筑创新的复苏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城市和建筑创新的战略规划。时值西柏林为庆祝建城750周年,也为了探讨柏林城市和建筑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举办了著名的国际建筑展览会提出了“批判的重构”和“谨慎的城市更新”的思想,鼓励多元化、个性化和类型创新。其核心人物是德国建筑师克莱胡斯和海默尔。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应邀在德国柏林进行城市和建筑设计,其中包括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马里·奥波塔(Mario Botta)、彼得·库克(Peter Cook)等一大批仍然活跃于当今世界建筑设计舞台,熠熠生光的明星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由于时值后现代主义风行时期,IBA的许多建筑形式每每表现出后现代主义风格,但IBA绝不仅仅是一次后现代的大展演,蕴藏在其形式后面的,更多的是对现代主义的离经叛道,对新的城市空间的诠释和对多样化建筑形式的探索,对此后城市设计和建筑类型的新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建筑创新的第三次浪潮——2000年代的“零豪斯”。所谓“零豪斯”,即通常所称的零能耗建筑,指建筑物本身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零,并且最大可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运行能耗的自给自足。经历了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思想成为全球城市和建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建筑思维逐步进入了建筑领域,并且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导向之一。尤其在能源相对匮乏的德国,科学技术的突破与生态意识的觉醒齐头并进,生态节能成为德国建筑创新的新动力和新目标。德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率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生态节能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研究和推广,使得德国在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运用一直栖居世界领先水平,引领着世界生态节能建筑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公众也一直从技术创新中获得乐趣和动力,他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着很高的认可和参与积极性,这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宣传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德国建筑创新的三次浪潮,以及这些创新对世界城市和建筑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以看出,德国的创新体制具有卓越的创新转换能力,敏锐的创新市场捕捉能力,以及通过迅速吸收新技术来促进文化和产业创新的惊人能力。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及时将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和国家法规,进而促进国民生活质量和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德国的建筑设计理念、产品、材料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李振宇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邓丰系同济大学绿色能源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