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6日电 “虽然现在智能手环、眼镜等已经满天飞,但是可穿戴设备爆发点应该在医疗领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刘儿兀在最近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这样说道。
刘儿兀解释道,智能手环、眼镜等可穿戴设备虽然能一时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用户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是“刚需”;相反,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强,一些监测体感的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
“不过医疗方面的可穿戴设备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是,现在医疗机构并不承认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刘儿兀说道。
刘儿兀称,不同的可穿戴设备体感测试结果有时候大相庭径,比如测心跳,有好几种可穿戴设备测出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他们用的技术都不一样,有的是通过流向手腕处的血液量来估计;还有的是通过一些放在手指尖上的脉动来测试。”刘儿兀表示,这方面,我国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另外,刘儿兀还在宏观上谈到了制约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问题,一是电池,二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只要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都有这方面的忧虑,暂且不提;目前可穿戴设备发展瓶颈主要是电池技术,现在电池技术离可穿戴设备理想化要求还差一截,而未来电池将主要在续航和形态变化方面有所创新。”
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4/06-16/6282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