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报告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三位主讲人都是从人口的角度来谈新城建设;第二,大家讨论的出发点或者目的,都是希望加快新城建设;第三,三位主讲人都提到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定、推进上的作用。
我是做城市规划的,加快新城建设可能更应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我是上海人,之前在上海规划局工作过,后来回到学校,我自己有一些关于上海新城建设的想法。
第一,卫星城与我们提的新城是有区别的。从学理上说,卫星城通常是指仅有单一职能,大城市的某一职能从城市中心往外迁;新城从国外的发展来说,整体状态和卫星城不太一样,上海的新城更多的是指大都市区,不是独立城市,所以它还要承担大都市区的职能、作用,也包括保持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有时候说新城是卧城,不是坏事,这是城市中心一项职能的转移。
张伊娜说,新城设置太多,我认为新城太大,为什么新城人口都要100万,有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看纽约,除了新泽西外,周边都没有大城市。100万人口在国外是超级大城市。我们的新城是否可以是分散的、多功能,规模不用那么大。
我们现在很难说新城是成,还是败。人口只是评估新城规划成效的一个方面,对于新城发展本身而言,作为大都市区中人口集聚的地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开发后十年、二十年,有房没人。有些东西是人来了以后才会跟上,比如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我不太主张政府花费过多的力气把人引到新城去,很多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运转。
这其中就有市场的作用。市场是很聪明的,它会做前瞻性引导,在没有需求的地方创造需求。当然,也有一些需求是跟着人走的,比如创意产业就是先有人后有产业。
不要过于强调新城的快速建设。现在的新城建设更多是房地产开发。我认为新城开发最合适的一种方式是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规划,不一定非要在2020年人口达到100万,而是人口扩张的同时,新城开发匹配进行。
在我看来,上海大都市区的形态并没有形成。大都市区的框架肯定是有蔓延式的,在城市中心有一些相对集聚的点,但不是像美国均势地向外围扩展。
我再说一下我对轨交规划的想法。现在做轨交规划特别强调与市中心的联系。从技术角度来说,现在的轨交规划已经走入一个怪圈:线路太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不安全性极高,运行周期拉长。■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4/08/content_879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