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展开任内首次访欧旅程,先后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访问欧盟总部,并在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中欧关系的演讲。
令外界特别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之行开创了多个“首次”:中国国家元首自中荷建交以来首访荷兰、8年来首访德国、27年来首访比利时,还是中国国家元首首访欧盟总部,同时首次在核安全峰会提出中国“核安全观”。有外媒分析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之旅将激起人们对中欧双边关系的期望,促进中欧双方更加了解互信。
同济大学欧盟研究所所长郑春荣表示,以上多个“首次”表明中国不只是一个“大市场”,更是国际安全领域负责任的行为体,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以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习近平主席到访欧盟总部,也将显示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表明希望看到一个从危机中走出来、重新凝聚力量的欧盟,释放希望进一步加强中欧关系的信号。
学者解读
积极参与构建核安全国际体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
核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中的一个重大议题。根据国际已有情况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地组织就有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全球每年都有相当多的核材料流失。对中国而言,一方面需要发展核能;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民众,都应对核安全给予足够关注。
中国自身有着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在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管理、防止发生核泄露和核恐怖主义方面卓有成效。中国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安全水平。在国际核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已有不少作为。比如,与美国合作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帮助加纳将高浓缩铀改为低浓缩铀,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捐款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核安全水平等。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大国,在构建核安全国际体系中,中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李玉 胡言午 邓之湄
http://news.cssn.cn/zx/bwyc/201403/t20140329_10497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