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王雪松:纷繁世界中的人生价值取向

来源:【神州学人】   时间:2014-03-12  浏览:

王雪松

作者在青海金银滩

王雪松和学生

                                                                      王雪松(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文/王雪松
  金银滩原子城的震撼
  最近,我的教授申请已获批准,我又翻过了人生的一个山头,于是,常常忍不住回顾回国任教5年来的得与失。我用5年的时间,从助教、讲师、硕导、副教授、博导,再到教授,一路摸爬滚打,个中曲折、苦衷,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所以,当教授评审结果出来时,真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但与此同时,我也在不断问自己,将来的路怎么继续?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难忘的青海之旅。2013年8月,上海炎热难耐,我暂时放下手头的各种事务,进行了回国5年后的第一次度假,到了天高地阔、凉爽宜人的青海。
  假期只有5天,也只是浅尝辄止地领略了青海之美。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牧场,大片大片的牦牛、绵羊点缀其间,天高地远,宁静悠然。
  然而,真正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不是青海风景之美,而是位于金银滩的原子城基地。就像是在沙漠中辗转摸索的人看到了一片绿洲,也像是一直孤寂前行的人碰到了知音,那种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感觉,现在想来仍让我振奋。
  金银滩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草原,也不仅仅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写下《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浪漫情歌的地方,它还是40多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诞生的基地。尽管以前也零星地读过中国“两弹一星”诞生的光荣历史,知道一点儿“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事迹,但在原子城我才系统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和这群英雄的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被称为“娃娃博士”的邓稼先,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回国,为两弹事业奉献终生。外界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大科学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享受了高级别的待遇,但实际上邓稼先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奖金只有10块钱。
  在看了原子城展示的一系列照片后,我才真正了解“两弹一星”是创业者们忍受了怎样的风餐露宿、缺衣少食和高原缺氧才研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世人所知道的“两弹一星”元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批的科研人员默默无闻,有的甚至还要隐姓埋名。
  与这些人相比,今天我们这些年轻学者所拥有的条件真是太优越了。不仅衣食无忧,还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而所遇到的那些困难,相比之下不值一提。
  “修长城”还是“坐飞机”
  我2006年在美国博士毕业,又作为博士后在那边工作了1年半,2008年回国。当时回国的人没有现在那么多,同济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也不多,更没有完善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想回来可以,一切从头开始,从讲师甚至助教做起。启动经费?没有。其他特殊待遇?一概没有。当时也有想回国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条件就直接打了退堂鼓,还劝我“至少得给个副教授,否则不能回去”。
  出国之前我也想过今后或许回国工作,出国后觉得所学知识对国内非常有用。国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我的研究方向是交通安全,刚读博士时,这是个冷门专业,在美国还行,中国几乎不提,因为都在大拆大建,交通规划更热门。但到3年后我毕业,尤其是工作后,国内交通事故跳跃式增长,重大事故频发,开始有重视安全的苗头,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自己将有用武之地。
  既然打定主意要回国,就再没有继续在美国“恋战”的心情。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在美国找个教职工作,不可能半途而废,干到终身教授得5年,等评上正教授,前后得10年。但这5-10年,正是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回到国内奋斗,能给今后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资源。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助教就助教吧,就回来了。然后,从助教、讲师、硕导、副教授、博导,到如今的教授,一路算是摸爬滚打,竭尽全力,各种困难对我来说不亚于“修长城”。
  与我的情况相对的是另一种情况。有朋友比我多等了一两年,也就是这一两年,国内开始出台各种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职称、启动经费和团队配备等条件十分优渥,所以朋友回来直接就是教授,然后一路“坐飞机”上升。当然,再晚一些回来的朋友,条件更好,被列入各种人才计划,各方面条件和待遇更好。
  朋友们的经历曾经让我很不平衡,也很着急,觉得自己会被他们越落越远。个人财富、物质生活从来不被我看重,我出身农村,能够不用日日为衣食所忧,不让家人生活窘迫就行,我只是担心自己的学术研究会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被落下。
  但在反复琢磨、衡量之后,我对自己的这条路有了更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参观完原子城之后,觉得豁然开朗。原子城的这些历史元勋们就像精神导师,给我精神上的指引,也给我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让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更明确的答案。我想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纷繁世界中的人生价值取向
  同济大学有一位老教授,叫阮仪三。他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破旧迎新的年代,逆潮流而上,抢救了一大批古城。今天,我们能看到完整的平遥、周庄、丽江等著名的古城,都有阮教授的功劳。传闻说,80年代初,阮教授籍籍无名,到各地拜访地方官员,执著地宣传自己的古城保护理念。而今,他的努力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目共睹。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
  这个多元社会纷繁复杂,我觉得在自己人生关键时期,要能够拨开浮华嘈杂,找准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现在,国内为了招揽海外人才,出台了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和引才项目,这对海外留学人员是很好的机遇。但另一方面,这容易让人变得浮躁、功利。为了达到某个人才计划的要求、得到更优厚的待遇而写论文、做课题;拿到了一个“计划”,又想着另一个更高级别的“计划”,殚精竭虑地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而不是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下,制定更有应用价值的科研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这跟正常的科研理念是相背离的。
  对于将要回国,或者刚回国的朋友,甚至国内的青年人,我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思考。是随波逐流地追名逐利,还是利用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国家给我们的条件和学校给我们的平台,担负起社会责任,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帮助解决国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实现理论突破,为社会留下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这是人生价值取向和学术价值取向的问题。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4no3/201403/t20140310_488688_2.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