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高校作为内部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通过建立健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坚持有效实施,才能切实发挥“体系”对质量的保障作用。
同济大学自1907年创办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2003年学校成立课题组,重点立项研究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5年9月,学校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以“全方位监控,保证关键因素和环节实现质量目标;循环闭合,保证质量目标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学校定位”为指导思想,正式颁布并全面实施“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9年9月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始全面推广“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家、社会和学生满意为目标。《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试行)》和《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试行)》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归纳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主要方面。本科部分共设18个一级项目、37个二级项目和91个质量要求;研究生部分共设22个一级项目、52个二级项目和139个质量要求。这些项目和要求突出了同济大学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凝练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了质量保证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又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标准相适应。
通过明确的“执行项目”“监督项目”“质量控制点”和“实施条例”,以及质量保证总流程、分流程等,解决了保证什么、谁来保证、如何保证、效果如何,谁来监督、如何监督、如何反馈、如何改进,体系如何正常运作、质量保证的效果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按照“检查—反馈—建设—改进—检查”的运行机制,使执行过程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的流程。发挥质量评价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的辅佐作用,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改进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施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来的几点深刻的体会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必须与时代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教育质量保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适应;质量保证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能完成的,通过一个循环解决一些问题,质量随之提高了,但总会留下另一方面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发生了新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进入新一轮循环,才能实现螺旋形上升的目标。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必须持之以恒。(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 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0/30/nw.D110000gmrb_20131030_3-1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