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太酷!太神奇!”火到征服老外!同济多个作品亮相威尼斯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05-15  浏览:

以智能建造、循环再生等实践亮相主展馆。


近日,素有“建筑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同济大学携“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两个极具科技范儿的机器人吸引了全场目光,一大波外国观众纷纷前来打卡,与机器人互动敲击手碟,实现人机“音乐共奏”,现场圈粉无数。无数外国网友直呼,“太酷!太神奇了!”从远处赶来的中国观众自豪地竖起大拇指:“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赞!”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创于1895年,这届展览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学科的关系,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750余位参展者,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落幕。

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表示,今年是同济大学第8年带着作品登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济大学多支团队以智能建造、循环再生等实践作品亮相主展馆,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一全球大舞台,构建起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对话桥梁。

【开启人机共生新图景】

“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和动作训练这一套完整的链路,都是由我们团队师生设计开发。”这两个机器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袁烽教授团队、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何斌教授团队联袂打造。展览作品名为CO-POIESIS: A Primitive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简称CO-POIESIS),以“建筑智能的远古未来”为主题,通过资源再利用、机器人建造与人形机器人开展跨界对话。

展览现场,一台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即时捕捉旋律与节奏,转化为即兴演奏;另一台机器人则基于动态感知系统,将音乐韵律解构为肢体语言,生成舞蹈动作。从“人类创作-机器学习-协同表达”的模式,充分展现了同济师生团队研究智能体从机械执行到认知共谋的重要突破。

图注:袁烽教授团队与何斌教授团队参展项目CO-POIESIS ©DigitalFUTURES

图注:袁烽教授团队与何斌教授团队参展项目CO-POIESIS ©DigitalFUTURES

CO-POIESIS作品的外观是以2024年“贝碧嘉”台风时倒伏的废弃树木为原材料,经过表面炭化处理、几何扫描重建、AI材料匹配与机器人建造等多重步骤后,将废弃原木转化为建筑构件,最终建成了一个火烧木展亭。

这一创新展品,不仅推动了同济大学在智能建造领域的跨学科技术联创,也开启了引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建筑的融合方向,为未来人居探索提供新范式。这一作品入选了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展馆军械库(Arsenale)七大核心展项。

据悉,展览期间,同济大学还将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搭建人形机器人跨时空训练场,探索智能体在复杂空间中的适应性交互。

【让世界看到华夏之美】

作为中国乡村振兴项目的代表,“塱头实验”作品亮相展会主题馆。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邵甬教授担任总规划师。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距今已有651年的历史,是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塱头实验”项目以三年来发展历程的影像纪录片与环保材质制作的模型作为载体,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七百年岭南古村蝶变新生的故事。

“‘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邵甬在展会现场表示,“在诗意栖居中,孩子们在荷塘边奔跑,老人在榕树下讲述‘塱’字背后的山水田园记忆,实验的价值才真正显现。”

过去三年,邵甬团队领衔规划,为探索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对古村落进行了保护修缮,着力将塱头打造为岭南文化新地标,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焕新,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真正的生命力。该项目已纳入了同济“历史城镇再生”技术标准,为全球空心化村落提供中国经验。

创意作品远不止这些。同济大学师生基于材料循环再利用的设计,为未来人居探索提供新范式。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团队以《循环手册》(Circularity Handbook)与可拆卸立体书装置回应“零废弃”主题。手册联合威尼斯建筑大学编写,采用种子宣纸印刷,展览后可降解再生;装置融合模块化铝架、光伏供能与汉代画像砖元素。项目通过道家循环观重构“农耕-工业-生态”时空叙事,被策展人Carlo Ratti评为“可持续转型的系统性突破”。

在展现系统性智慧的同时,王子耕团队于中国馆呈现另一力作《苍穹》。该装置以全国11个工地回收的废弃防护网与非遗传統竹编打造动态“藻井”,通过四层旋转结构与费纳奇镜原理,演绎“天-地-人-神”的东方宇宙循环。项目以“废料-设计-展品”闭环实践,唤醒建筑界与公众反思——如何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走向万物共生的未来。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热气建筑创始人张子岳与袁烨,以一座上海公共厕所为研究案例,通过考现学的方法将集体智慧以一种可被发掘地、碎片化地方式呈现出来,邀请人们关注被忽视的日常空间中复杂的作者性。

作者:李蕾 聂阳阳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09171&v=1.7&sid=6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