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从气压工到同济001号博士,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李永盛教授去世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5-05-12  浏览:

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传统又不失可爱。

5月11日,同济大学发布讣告: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李永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15时56分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4岁。

作为中国的土木工程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李永盛教授曾参与卢浦大桥、崇明越江隧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仅是他给予学生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永盛教授。

李永盛教授。

【从气压工到同济001号博士】

1951年1月25日出生于上海的李永盛,在1977年进入同济之前,他已经做了整整9年的气压工。从1968年至1977年间,他在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工作,参加了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气压工”这个工种。回忆那段一线工人的经历,李永盛曾表示,1968年自己进入上海隧道公司工作,当时隧道掘进采用气压式盾构施工法,施工时需要用大气压维持掌子面力学平衡,确保长江水不会渗漏进隧道工作室内,确保施工作业安全。当时,包括他在内的一批“新鲜血液”,经过体检后就成了井下工人,成为隧道施工的“气压工”。

1977年后,李永盛就再也没离开过同济校园。“当时被选派到同济大学,也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是搞隧道的。”李永盛曾表示,本来以为学三四年后就回去,但又有了读硕士的机会,接着又有考博士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读了八年。就这样,1977年起,李永盛进入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专业就读深造,先后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孙钧院士,为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首届博士研究生之一。

李永盛教授(右二)率同济大学专家赴都江堰、北川考察。

李永盛教授(右二)率同济大学专家赴都江堰、北川考察。

李永盛的博士文凭是同济大学文革以后颁发的001号。有一年为了筹办校庆,同济校史纪念馆四处查找001号的博士证书,询问该届各学生后,李永盛回家一看,竟然就是自己,于是把这个证书捐给了校史馆。对于高考制度恢复,李永盛曾感慨:“幸亏有这样的决策,才不致使大批优秀人才埋没,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一代人,都是这个决策的受益者。”

【买设计规范送学生】

“李永盛老师身材敦实,给人以稳重感;脸上亦常带笑意,目光中总有一种赞许的意味。”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毕业生戴建国回忆起李永盛教授时说。

“当时,李教授是我们《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讲老师。”戴建国回忆说,他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说,他希望把我们教好,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会是我们参加工作后一直要用到的一门课。李永盛教授总会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一些作业,虽然也有助教,但很多作业是他自己批改的。

“有一次上课前,李老师拎着两捆书进了教室,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戴建国说,学生时代对规范的认识并不太深,只是时常听李老师说74版规范和新规范的对比,新规范名为89版,实际是91年才正式实施。“后来才知道,这是李老师自己掏钱买了送给大家的,因为工作之后也会经常要用到。”戴建国说,这本规范,我一直保存至今。

李永盛和学生共进午餐。

李永盛和学生共进午餐。

严谨中,又不失可爱。李老师课上的一段小插曲,令戴建国印象深刻。

1987年和1992年,李永盛教授分别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和工作。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他看到有的三岔路口或者十字路口会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KISS and GO。他刚开始不理解,后来知道原因。“原来,很多夫妻或者情侣上班工作时,会在这里下车分手,缠绵时间一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就多了一个指示牌,提醒他们:kiss过后,尽快离开。”说到这里,李老师突然觉得有点不妥,他说,不好意思,班里还有女生,不说了,不说了。“我甚至看到,李老师的脸都有点泛红了。真是一位传统又可爱的老师。”戴建国说。

【宽厚包容,视野开阔】

李永盛教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为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岩石流变和粘弹塑性计算理论,复杂地层隧道支护稳定性分析和监测,超大型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法,深大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成果卓著。

他曾参与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上海卢浦大桥、崇明越江通道、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和技术咨询。1991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同年由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

李永盛教授(左二)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参观外环隧道工程。

李永盛教授(左二)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参观外环隧道工程。

卢浦大桥2003年6月28日通车。在建设卢浦大桥的过程中,李永盛教授等同济大学师生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在大桥抗风抗震研究、施工设计监理、静动载试验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连接浦东与崇明的过江通道,2009年10月通车运营的上海长江隧道,是崇明越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永盛教授带领同济大学隧道团队,针对复杂软土地层条件下超大直径特长距离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安全与防灾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引领性、支撑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保证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安全、优质贯通,并构建成我国超大特长复杂软土盾构隧道建设的技术体系。

同济大学教授谢雄耀,是李永盛的研究生,也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李老师有很强的全局观。他曾担任卢浦大桥设计审核基础组组长、崇明越江通道前期风险评估的项目负责人,重大工程的选线、建设施工、运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李老师总能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全局。”

李永盛教授带队参观港珠澳大桥项目。

李永盛教授带队参观港珠澳大桥项目。

崇明越江通道、港珠澳大桥的预可研阶段,李永盛教授多次去现场察看,项目所处位置的地质水文条件等。寻常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座大桥技术最难的节点人工岛及隧道部分,处处体现了“同济元素”。李永盛教授介绍,“同济啃的都是‘硬骨头’。”如何化解这些难题?“在港珠澳大桥项目开咨询会时,李老师把气氛烘托得非常好,细心照顾到每一个方面的因素,最终化解难题。”谢雄耀回忆说。

作为李永盛教授第一个博士生,在平日的科研指导中,“宽厚包容、视野开阔”是李永盛教授留给谢雄耀最深的印象。“和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能很快聚焦问题的主要方面。”比如,当时正是浦东大规模建设初期,涉及到计算、模型试验,有时遇到很多困难,不知怎么着手,有时也会犯一些错误,李老师总是先耐心做个倾听者,然后再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帮助解决问题。“李老师的英语很好,也时常提醒我们要具有‘世界观’。”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在一次访谈对话节目中,一名同济大学的学生尖锐地提出“同济人到底是踏实低调,还是呆板木讷?”为此,时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李永盛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当今社会日益浮躁,低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性风格。我们的学生踏实认真做人,努力肯干做事,具备深厚的底蕴,低调一些,木讷一阵又如何?但是……”李永盛及时调转话锋,“低调不是退缩,低调不能迂腐。该站出来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敢于直言自己的感受,敢于承担责任。不能左顾右盼,思前想后,摇摆不定。我们平时要做到积累扎实,关键时刻厚积薄发,才能游刃有余做好工作。”

港珠澳大桥的东人工岛好似“蚝贝”。(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港珠澳大桥的东人工岛好似“蚝贝”。(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有一段时间,不少学生遇到了相同的困扰:怎样处理好培养能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呢?

在李永盛眼中,学生的本质任务还是学习,要学本专业的知识,千万不能丢弃的。“校园不是呆板的,我们要锻炼自己,也就是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但是学习业务知识是必须要花力气的,没有一门科学是不花力气就能学到的。有余力,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如果没余力,学习成绩可能有所下降的话,就有必要调整一下。”在这次对话中,李永盛强调:“关键是自己对学习和生活要有明确规划。大家走自己的路,看清自己的道路,不为他人所动,不要跟风。在学校读书,如果学习方面没搞好,其他能力再强,以后也是要补偿的。”

为给师生上党课,李永盛教授在做课程讲义。

为给师生上党课,李永盛教授在准备课程讲义。

谦虚谨慎、仁爱宽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既是李永盛教授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08464&v=1.7&sid=6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