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生产力·竞争力·发展观

来源:   时间:2003-12-28  浏览:
  注重前瞻性操作性
  毛佳樑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

    城市规划是生产力,好的规划是财富,所以规划必须立足长远,要有高起点和前瞻性。规划搞好了,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把这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工作做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规划,尽可能准确地预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城郊协调、地区协调和人与自然协调;要增强注重实效的观念,既要适应未来发展,又要符合当前实际,做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有了一个好的规划,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其真正“落地”。国务院已经批准了未来近20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作为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目前正从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入手,加强规划编制,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将规划转化成现实的竞争力。我们将具体的规划编制分为五个层面:总体规划高屋建瓴,分区规划统筹兼顾,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承上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肌理明晰,建设项目审批权责明确,以保证城市规划目标的实施。
  今年,上海成功召开了规划工作会议,明晰了下一步规划工作的重点。明年是落实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和审批,并建立起“项目审批责任人终身负责制”等五项制度。不断更新规划理念,增强提高规划的统筹能力,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编制转变,从局部地区管理向总体控制、实施监督转变,从中心城管理为主向市域全覆盖管理转变,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用我们的心智和精力,去建设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国际大都市。
  


    辩证地看待规划
  尹明华(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在我们为这座城市骄傲的时候,也常常觉得有很多遗憾;在我们批评这座城市有所不足的时候,可能提到最多的就是规划。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规划问题。
  规划,首先是一种系统。我们的城市中有许多规划,如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投资规划……很多不是城市规划局一家能做的,需要政策和社会各方面的扶持,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要真正搞好规划,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规划,是一种概念,这既指历史的概念,也指文化的概念。我们常常说要珍惜这座城市的历史,但往往不能正视历史,包括它的价值,所以很多不该摧毁的被摧毁了,不该拆掉的被拆掉了。正视历史,是指认识历史、保护历史和创造历史。我们的房子不仅仅是住的,还体现着城市的外观;我们的路不仅仅是给人走的,还体现着城市的宽广;我们的绿化不仅仅提供氧气,同时还可以提供休闲。最重要的就是,它们在存在的同时也成为历史。
  规划,是一种统筹。统筹就包括持续、协调、平衡、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让人时时感到“重要”的时代,但是重要的不一定要发展。快是发展,慢有时是更快的发展。
  规划,是一种力量。它体现了我们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方式。规划上出问题,老百姓首先就会指责我们领导不力、规划不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执政威望。
  从规划的角度看,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并非是一个舒适的城市;一个变化的城市,并非是一个智慧的城市;一座产生巨大利润的城市,并非是一座包括历史、文化和财富同时增长的城市;一个让人赞叹的城市,也未必就是一个可以作为范例、成为榜样的城市。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就能让我们更好地规划这座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要加强宣传
  赵效定(中共上海综合工作委员会书记)


    国务院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陈良宇同志在最近的城市规划会议上指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步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实施一个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规划,确保国家对上海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现在的问题是,规划已经有了,怎样让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充分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共同参与,积极支持,这就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
  首先,要把实施城市整体规划作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的具体实践。城市整体规划是指导上海今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蓝图,这个蓝图既要体现上海的文化底蕴,又要着眼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而且还要给后人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次,我们要把实施城市整体规划,作为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全局意识、法制意识的实践途径。要依靠法制来实现规划,不要搞形象工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最后,城市整体规划还是凝聚人心、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共同理想的实践载体,能够凝聚城市精神。要实施规划,必须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所以对城市整体规划要加强宣传,让全市人民都参与到实施规划的进程中来。
  


    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观
  余建华(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我认为,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观。
  首先,规划要有整体观。城市建筑是一幢幢的,是单体,但一幢幢建筑放在一起就有个整体观。上海要研究城市的整体性问题。外滩的欧罗巴建筑风格很和谐,但南外滩的高层建筑却是杂乱无章,听说南外滩要进行旧化处理,但改造难度还是太大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都说明上海要研究城市的整体性问题。
  其次,规划要讲系统观。城市是个大系统,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是超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和系统链构成。以交通为例,如果保持目前每年增加20万辆机动车的增幅,到世博会时,上海机动车将达310万辆,届时我们的道路和停车场能适应吗?所以我认为上海需要一个大手笔的、超前的交通规划,这个规划要有充分的提前量。
  再次,要有文化观。城市规划要把文化设施考虑进去,没有文化的城市等于没有灵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前些年不够重视,毁了不少,那些基础好的一、二级里弄还是值得进行保护性改造的。还有城市雕塑问题,上海不妨向国内外征集城雕方案。我建议,在十六铺码头的旧址上,建一个移民的群像,因为上海是移民城市,当年许多宁波人从十六铺码头进上海,上海还有许多江苏移民,如建成很能打动人。
  最后,还要有历史观。汪道涵同志曾说过,世博会要管上50年,这是很有见地的。规划的目标时间可以是10年、20年,但规划更要有管上50年甚至100年的作用。既要对过去的历史负责,也要对将来的历史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用科学手段实现规划
  李逸平(上海市科委主任)


    上海这几年的城市规划成绩非常显著,国务院也已经批复了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发展是前提,规划要先行。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发展作为前提,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常常被忽视。关键问题是,我们不是在白纸上画图,而是在一张已经充满内容的地图上,如何进一步做好规划,怎样把一些已有的不合理规划,通过新的规划进行弥补,通过更好的整体规划加以覆盖、改善。现在,政府职能要转变,其他事情可以少管、甚至不管,但是整体规划、环境建设与保护、科技发展等规划必须加强。
  其次,规划始终要以人为本,要凸显规划的内涵。要弄明白究竟是形式服从内容,还是内容服从形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近,临港新城“滴水湖”规划在德国展出,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引起很大轰动,而在上海,很多人还并不很了解这样的设计理念,这就说明我们对规划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第三,在具体工作中还要突现科学的规划理念,注重规划的科学手段。科学的规划理念,就是要具备前瞻性、全局性、协调性和先进性;规划的科学手段,就是要具备信息化、网络化、定位化、现代化,我们必须通过我们先进的科学手段,把规划做得更到位。
  


    规划体现正确的政绩观
  孙潮(上海市徐汇区区长)


    我认为,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未来的理解。规划如何,体现着我们对自己未来的负责程度。走在巴黎街头,你能感受到两百年前的巴黎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他们当时的建筑、规划就成了经典,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有哪些能在几十年之后成为经典?现在很多高楼恨不得把空间都填满了,与二、三十年代衡山路的建筑相比,我们需要反思。上海的城市发展重点已从600平方公里扩展到6000平方公里,所以规划一定要想明白,想不明白宁可不做。徐汇区近年来花几千万元请国内外专家给铁路南站、徐家汇、衡山路等做规划,就是想集人类的智慧把规划做好,不留遗憾。
  规划也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体现。巴黎人在一百多年前就想到铺设共同沟,而我们整天忙着挖开地表,修理水电煤管道。这个对比说明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形态、观念到运作的整体规划,规划想明白了,后面事情就好办了。同样,如果一个政府整天想着“今天要造一栋楼、明天出一个什么形象”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规划。所以规划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也是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把它们充分融合到规划中去,用规划体现政府的管理水平。
  有了规划还必须严格执行,因为遵守规划就是遵守对自己的承诺。所以,动员全社会来保护规划、监督规划的执行,也是政府的责任。
  


    别让城市形式追随利润
  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能使城市更美好呢?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是规划上海的今天和明天,同时也是规划与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要补历史的课,解决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无论是责任和难度都很大。
  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在这方面,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重视。例如,目前中心城区大规模改造引发的动迁带来社会分层问题,如何针对上海特殊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保护历史城区和历史建筑问题,城市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等。还要对我们城市的历史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弄清我们的家底,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国际设计领域广泛流传的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权利至上的现实主义也随境外建筑师进入了我们的城市。追求新颖,超乎现实社会经济的“完美”,激动人心的奇特,讲求纪念性、宏伟、愉悦、媚俗的建筑已经影响了我们的城市,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说罗马是“形式追随历史”的结果,芝加哥是“形式追随功能”的结果,巴黎是“形式追随艺术”的结果,而我们的城市的一些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形式追随利润”。这些都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要思考、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统筹城乡规划
  盛亚飞(上海市农委副主任)


    上世纪70年代,上海郊区基本单位是乡,每个乡的面积25平方公里,2~3万人。这个范围就是以一个乡干部骑自行车转一圈的面积来界定的。经过几轮整合,仍没有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上海郊区农民居住地也十分散乱,5户以上的自然村落在上海郊区有数万个。以上这些,归根到底就是对规划认识不够造成的。
  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规划。城镇规划是郊区推进“农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资源配置作用、空间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等环节,区县为主,上下联动,切实落实“三个集中”。其中,特别应强调集中精力,加强规划。规划慢了会制约发展,由于没有规划而盲目发展又会带来后遗症,而盲目规划比不规划还要糟糕。
  统筹城乡规划,实行专业规划向郊区延伸,为郊区推进“三个集中”提供条件和支持。上海应加快郊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枢纽建设,优先启动中心城与重点发展城镇之间的轨道交通和区域枢纽、区域公交建设,促进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吸引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应加强城镇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骨干高速公路的带动作用,避免均衡式布局和建设,加快形成郊区人口和产业集聚。
  


   “以人为本”最重要
  陈振民(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是先导。上海正在推进城市规划体系的变革,规划思路要由传统的“形体设计”向“开发控制”根本转变,由围绕土地开发控制的微观层面向城市总体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推进。城市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必须遵循“四大原则”:
  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现代化是一个广泛的综合范畴,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管理、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城市社会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城市现代化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和系统性。
  以人为本原则。在文明小区创建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小区没有垃圾箱房位置,有的没有留出绿化空间、公共空间,这都因为早期的规划中没有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其实,市民乱穿马路、乱晾晒、乱扔垃圾、乱堆物等问题,既有市民素质不高的原因,也与城市规划不合理有关。
  可持续发展原则。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城市却要永远活着,因此,今天要为明天的发展预留空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环境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
  城乡一体化原则。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中心城区在规划方面已存在的弊病,反而使之传染到郊区,后果将非常严重。目前,郊区特色城镇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们不能把城区和郊区割裂开来,应把城乡规划结合起来。
  


    地下、地上规划应当协调
  徐君伦(上海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根据上海城市的总体规划,下一步上海将跳出600余平方公里市中心范围,立足市域6340平方公里,统筹安排全市的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及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在考虑如何精雕细刻未来的城市时,必须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地上、地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协调。
  目前,上海市区地面上的各项设施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面积等,都一目了然。但地下世界还不为广大市民所了解。据有关部门对上海地下空间设施的不完全调查,有些区域的地下设施排布已经非常拥挤,如果不提前加以规划、约束,今后这些地区再要开拓地下空间,余地已经非常狭小。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工作时,务必要进一步摸清上海地下空间的情况,提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尤其是市郊地区的地下空间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并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落实,以免将来悔之不及。
  在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时,我们也要加强地质研究,确保各项规划方案有序协调地落实。这包括两方面的课题。一是如何继续加强地面沉降控制的研究。上海属于软土地基,城市必须有效控制沉降。二是如何规避地质灾害的问题。上海应该提出有关预案,提前考虑,防患于未然。
  


    别忘了预留文化空间
  花建(社科院上海研究中心副主任)


    深化上海城市规划,应当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使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全市经济要素的流动匹配起来,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在资金有限、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使城镇、开发区、轨道交通“三位一体”的建设与大中型文化项目相匹配,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成本满足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物流、人流和其他条件,使文化项目能够利用城镇规划、开发区建设和轨道交通的成果。比如不夜城地区,是铁路、地铁、轻轨、长途汽车、市内交通“五线相交”的交通大枢纽,是连接上海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的核心地段,如果能将未来的上海文化产品物流中心规划在该区域,并且在城市景观、道路交通和配套服务方面做出良好的规划,形成要素流动的大枢纽,将有望形成一个上海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其次,还要预留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留区域,预留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预留出文化生态景观的美化用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证明: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不少地方用低水平项目占用宝贵的土地。而到了经济发展的较高层面,就会发现: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所必需的、具有高附加值和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生态环境、休闲空间、旅游景观、高档商住区等,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所以从现在起,城市规划就要体现前瞻的思路,要让明日的城市文化之花在上海绚烂开放。


摘自:解放日报  2003-12-28 10:51:25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