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当传统土木工程遇上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同济自主研发CivilGPT问世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11-11  浏览:

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

11月9日,在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之际,记者获悉,由土木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近日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

【土木+数智化】

这是知识工程与土木工程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是同济大学探索以数智化驱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的又一创新实践。

CivilGPT可谓“超级大脑”,它集成了44门专业课程、超过50万页的专业语料、2600余本课程教材及规范,以及7万道考试题目,通过70亿token的数据集和720亿参数的模型训练,实现了对土木工程领域复杂知识体系的精准理解和高效推理。

不仅拥有庞大的数据库,CivilGPT还采用基于同济大学自主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增强的混合架构,包括11000多个知识点和13000余条关系,能够智能定位薄弱知识点,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还融合了交通、环境、力学、材料等多个工程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应对跨学科工程问题。通过全天候答疑、自测和智能体工具,“师-生-机”协同互动,为土木工程教育打造了新型个性化学习模式。同时,它也能为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工程师的重要智能助手。

当天,《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也同步发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表示,学院将基于AI4SEE(AI for Science-Engineering-Education),通过3年周期、四大核心任务、20项实施举措,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

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城市防灾韧性创新实验室(同济大学),共同探索和试验旨在增强城市减灾和气候韧性方面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借助开发计划署的全球网络,促进中国与合作国家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可借鉴的样本】

“土木系科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学校其他学科转型升级带来了启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说。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同济土木系科向“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变。不久前,同济土木系科成立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聚焦电网、风电、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成立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推动智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联手建筑、交通、经济与管理等学科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为赋能铁路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基础设施从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更新,土木系科也同步从原来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转向关注“低碳·智能·韧性”方向发展,更加着力于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在“大交通融合发展”方面,同济土木系科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在铁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综合交通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任务。聚焦“全寿命防灾、多灾害防治、智能减灾、韧性提升”等重大方向,着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实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技的国际引领。2022年,获批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我国高速磁浮技术持续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站在110年的新起点,希望土木系科不负众望,守正创新,继续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续写辉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说道。

作者:李蕾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17031&v=1.4&sid=6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