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APP】他教老外说中文,带出不少“洋硕士”

来源:新民晚报APP   时间:2024-10-23  浏览:

图说:刘运同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发言。受访者供图(下同)

想象一下,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个班里,一起学习汉语,毕业时拿到了教学资质,能专业地教授其他外国人学习中文……

这样的“洋”学士、“洋”硕士在上海滩不乏其人。在中国,很多大学都设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培养外国“莘莘学子”。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刘运同教授,就带出过很多这样的“洋”学生。

图说:刘运同(前排左3)和他的学生们。

“国际中文教育很适合我”

1985年,刘运同大学毕业。当时工作包分配,文科专业的他被分配到新闻单位做采编。“做了3年吧。当时在北京,感觉读书氛围很浓,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看书,也常看到大家在进行一些文化讨论。后来就觉得自己知道得还是太少,应该去多学习多读书,于是就想去读研。”

但是对于读研的专业,刘运同又感觉没有具体的方向。当时正好有个在中山大学工作的同学来北京语言学院进修,“我去看他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学校是专门教外国人汉语的,也知道了有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

刘运同感觉这个专业似乎很适合自己。因为与相对宽泛的文学艺术相比,他觉得语言学更为具体,是更适合自己去深耕的领域。

硕士毕业后,刘运同在福建做了几年老师,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后来,他考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举家迁到上海,开始了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

2002年,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教的刘运同,开始带他的第一届“洋”学士。

图说:2019年第2届国际中文教育专硕生毕业答辩(刘运同前排左2)。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读本科的外国学生汉语要达到3级以上,读硕士则要5级以上。刘运同每届带的本科班级有20来个学生,硕士生也有10几个。这些来自日本、韩国、印尼、保加利亚、马里等不同国家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习性。刘运同作为班主任,会常常亲历这些不同带来的趣事。

“有一个学生来自非洲马里。他的性格非常活跃。”刘运同提起第一届学生时说道。他是一个“抢答型选手”,只要老师一提问,他不管会还是不会,甚至可能都没听明白,就会马上抢着回答,也不举手。作答的内容十有八九都是错的,还有的答案,简直就是乱说一气。他这种学习方式常常搞得刘运同和其他同学哭笑不得。“他的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有点奇怪,但他就这样一直坚持,后来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毕业时成绩已经超过班里好多同学。”

这个学生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马里。“我有一次在电视上还看到了他。好像是关于‘一带一路’的节目,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用非常流利的汉语。还告诉记者他会说中文是因为在同济大学学了4年的汉语。”

还有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女生,也十分有个性。学院每年都要给每个班级拍集体照作为存档,轮到刘运同班级的时候,班上这个女生无论如何都不肯去。刘运同觉得很纳闷,后来经沟通才知道,这位女生因为当天来得匆忙,没化妆。“她觉得临时被告知拍照是不能接受的,‘出镜’一定要精致美丽才行。”

图说:刘运同和他的学生们。

培养能教汉语的外国硕士

刘运同除了教学,还要在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著有《会话分析概要》《中心学习法15招》《汉语会话与语法》等,主编了《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听说教程》。

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录像分析”就是语言学里会话分析应用的研究内容之一。“这个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硕士的。我们的硕士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可以做教外国人汉语的老师。所以,我希望在做老师的技能上面,能够帮助他们精进。”

用学生自己或他人的上课录像来观察研究其中的问题,包括在授课中常用什么样的口头语,哪些地方的表述不够清晰,哪些地方的表述又过于重复……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素材。

“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教学技能会有明显的提高。有的人会很惊讶,录像中的自己与自己以为的并不相同。观察录像加以总结和改进后,能更快地消除差异,达到自己满意的教学状态。”

图说:2017年7月在印度孟买开展本土汉语师资培训(前排左起第九人为刘运同)

会话分析也可以促进文化互鉴

“会话分析以前是语言学的或者是社会学的一个很小的流派,但是如今比较流行研究这种交流方面很有趣的事。比如研究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有关所有人类的交流。现在甚至还可以研究与动物之间的交流。”刘运同说。

会话分析的研究应用范围不仅仅是在教学培养上,也开始逐渐应用于医疗、教育、AI等领域。“拿人机对话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打电话都是人工智能在接听,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人工智能是理解不了的,还是需要转接人工。”刘运同认为这是因为人和“机”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可能因为年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地域不同,还可能是文化背景不一样等等原因。

如何尽量消除其中的差异,达到一种有效愉悦的沟通,是会话分析研究的一个目标。当沟通的差异消除,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和欣赏对方与自己的不同。“类似我们说的文化互鉴那样,通过互相了解来互相学习。”

刘运同还会去其他城市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全国很多大学都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但不同的地方,又都有一点各自的小特色。”刘运同说,“山东的韩国学生比较多,而俄罗斯的学生有不少会选择去东北。除了考虑到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也有很多学生觉得在上海的国际交流会比较充分,所以选择来上海。”

从事教学多年,刘运同说自己今年就要退休了。退休以后,可能会更多地投入研究,并总结一些会话分析方面更实用的方法,助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

林景/文

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760521.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