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外环以内670平方公里的城镇体系定义为中心城区,其余则分为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中心城区人口将由现在的911万人逐步控制在800万人。这是记者上周在“未来大都市的竞争性要素:城市建设及建筑设计质量”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随着城市格局的变化上海将重新调整人口布局。中心城区采取逐步疏解人口政策,郊区城镇则采取吸引人口政策。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透露,目前上海市域城镇体系将由四个层次组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线以内670平方公里地区,现今人口已达911万人,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今后将逐步疏解人口,最终将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并在城市空间规划管理上倡导“双增双减”。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卫星城镇,而是依托不同产业基础,引导大批居民迁居于此并解决就业问题。郊区拓展原则倡导“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预计用10年至15年时间,力求使土地控制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即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森林各占三分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说,一方面上海将历史建筑保护列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将大规模兴建卫星城镇。如目前在建的三个卫星城镇,松江大学城、嘉定安亭新镇和南汇临港新城的人口规模都达到80万人至100万人。
研讨会上,中德专家还提出,“跨越易北河”和“黄浦江两岸开发”都是21世纪城市发展中新的变革思维。汉堡市建设交通部部长耶尔恩·瓦尔特教授解释,对于易北河北岸和南岸的开发,如果仅仅通过构筑一座桥梁连接两块被河流隔离的地区并没有多大意义,而是应该建立一个欧洲最大的河流岛屿。黄浦江两岸开发的意义也就是在于连接浦东和浦西,提高上海都市竞争力。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割裂城市历史和文化。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修缮,形成与现代建筑中住的功能统一和文化统一。然而这种融合并非是不同功能的简单叠加,更是在于不同结构建筑的共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对此表示认同,未来城市竞争力,一方面要从全球化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地方特征,有了地方特色才有了自己的竞争力。
摘自: 世界经理人网 200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