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两会现场|没有他们的支撑,科研项目可能掉链子,这位委员要为他们发声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4-01-23  浏览:

如果说创新科研是一个生产链,科学家是链条上最关键的一环,而能够支撑这条生产链顺利生产的,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没有他们的有力支撑,科研项目就有可能“掉链子”。可恰恰是这群人,却被囿于职业困境,这让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守业不禁在今年两会上发出呼声:将目光分一点给金字塔的托底人才,重视加强这一支撑队伍的建设。

 // 搞不定仪器,科研项目拖半年 //  

实验室技术人员主要做什么工作?杨守业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做科研团队的辅助性工作。一类是支撑教学的,帮助学生做实验。还有一类则是创新实验室内的实验管理人员。“上海在建科创中心,很重视创新,很多高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有大科学项目,作为创新主体,每个实验室都有领军科学家或者首席科学家,在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下面,就有一些辅助具体做实验管理、技术支撑的人员,不属于科研人员,但属于科研支撑体系中的一员。”

别小看这些技术人员,他们可能会影响到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可能是推动科研发展,也可能导致停滞。”杨守业说。高校实验技术工作具有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强的特点,这些年来,更是不断引进包括生产使用一些“高精尖”仪器。“有些几千万买回来的实验仪器,用得好还是坏,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些真正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所以他们的岗位非常关键。”他表示,有时候一个项目,因为机器的问题,国内技术人员无法解决,要请“外援”,不仅要花大钱,还有可能一等就是半年一年,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进展。

技术人员不仅仅要能使仪器正常地运转起来,同时还要能拓展,甚至将这个仪器更进一步地升级更新。“这就需要他们动脑子去钻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很多时候,一个科研项目需要花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漫长的时间,而一名熟悉仪器长期坚持的技术人员,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问题,是能够让科研项目顺利进展的踏实地基,也是科研人员的安心后盾。

杨守业曾经在法国里昂的一个国家级科学中心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技术人员,所有的仪器他只要来看一眼,就知道有没有问题,出现BUG,他过来后半小时就能搞定。“让我印象非常深,这些仪器平时都是博士后在操作,但对他都非常尊重。他在当地的地位也相当于工程师。”

 // 面临发展困境,年轻人不愿留 //  

而在国内,这样的实验技术人员却面临人才发展的困境。“首先是缺乏稳定一流的实验技术人才。”杨守业告诉记者。

他表示,虽然近些年上海“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得到优化,80%处于50岁以下,博士学历高达60%,硕士为33%,副高以上占比44%。但总体上,人才数量总体偏少,年龄偏大,正高比例仅为4%,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技能的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更是紧缺。

杨守业告诉记者,这些技术人员中,很多也是博士毕业的高学历者,但由于在技术岗位上,待遇相比科研人员相对更低,有的还是聘用制,而在外,又得不到同等的尊重。这就让不少年轻人无法安心呆下去,队伍不稳定,更别提去做更多的创新拓展,想办法挖掘更多实验仪器、实验技术的可能性。

同样,对于这些实验技术人才的评价考核标准也不甚科学。“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招聘重学历轻实践、考核重论文轻技能,评价与教师同质化,对于他们来说,价值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这就造成一些优秀青年教师不愿意加入实验室工作中。”杨守业说,本该评判动手能力的,却非要他发表几篇论文,这种不问实际情况的统一评价标准本身就不合理,也导致实验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道不通畅,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有些人就会跳槽去企业,虽然辛苦,但收入高,晋升通道明确,做得好甚至有机会成为卓越工程师。

 // 加强梯队建设,做好科研支撑 //  

“其实实验技术人才在每个高校都有,非常常见,但就是没得到特别的重视。我觉得建设科创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大家不能都盯着所谓的‘帽子人才’,而忽略了一些支撑金字塔结构的基础人才队伍。”杨守业表示。

在杨守业自己的实验室里,他专门做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将实验室的一部分经费给这些技术人员,鼓励他们主动去研发一些新技术。每两年提供一些出国进修的机会,即使只有一两个月,对他们的提升也会非常大。“他们也会感觉到是我们团队的一员,得到了职业尊重。”

而这仅仅靠一两人的努力并不够。也因此,今年两会,杨守业也针对这一问题提交了提案,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他在提案中提出,要重视和加快建设高校一流实验技术人才队伍,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培育相结合方式来提高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可在仪器研发、仪器设备功能改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公共服务关键岗位上,设立“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重点岗位。

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聘用、培养、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待遇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更新拓展知识结构。“建议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和访学进修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国际视野。”他建议。

“有高原才能出来高峰。”杨守业表示,实现重大科技原始创新,不仅需要高层次科研人才,也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支撑人才,这也是加强梯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4/01/23/17059825631067614239.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