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亲手写一封家书,同济留学生这样感受“家文化”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3-12-25 浏览:
“妈妈,别担心,我已经买了帽子、雨衣和厚裤子”“你们看到了,我非常喜欢我的新生活”“我觉得来这里学习很有意思”“这儿的人都非常友好”“我很喜欢中国”……
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楼西厅,一个特殊的“一封家书”展正在举行,歪歪扭扭的汉字、小学生用的格子簿、稚嫩的笔触,都来自于同济的留学生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这一特殊的展览共收集了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12个班级近150名留学生的亲笔书信。书信作者是今年9月刚来同济的中文零基础学生,通过三个多月的语言学习和切身体验,大家用还不那么熟练的中文与家人分享了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独特见闻,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知,对同济大学和老师们的满意与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珍妮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上海的天气比家乡要冷一点。但她也让父母别担心,“我常常在网上买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她在信中描述了在同济的新生活——“同济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那里常骑自行车,我觉得弟弟会喜欢这里的。我们的大学有很多楼……食堂的饭菜好吃而且便宜……学习对我有一点儿压力,但我很努力”。她还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有五门课要上,最喜欢的是综合课,因为“不太难”。刚来的时候,她觉得中文非常难,但现在觉得好多了。“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喜欢学校生活。”在信的结尾,珍妮这样写道。
“爸,有时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当我难过的时候,老师和朋友们总是帮我”“我只需要告诉你,在这里,手机真的很重要”“别担心你的女儿,你的女儿很坚强”……字里行间,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跃然纸上。见字如面、展信如晤,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汉字,反映出了他们在中国的努力求学和成长蜕变。“妈爸,你们看看,我现在会写汉字,太好了!对吧?只有三个月,但是我的中文进步很快。”卡迪佳这样向父母“嘚瑟”。
留学生们有趣的表达和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也打动着参观的中外师生,让来参观的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2023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康思大教授也啧啧称叹。
天寒心暖,在家思家。“大抵心安即是家”,来华留学生同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生活,在思念故土的同时把中国当作第二个家,从而更安心学好中文,更主动融入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包括“我是同济人”主题教学活动,校园游园会等等,这次家书展,也是“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之一。
“一封家书”展正是学院主动为留学生搭建的一个情感表达的平台,既提升了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同时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孝道”和“家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12/24/1703404234100356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