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澎湃新闻】一半在学校、一半在社区,他心中的设计创意学院有何不一样?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3-09-27  浏览:

“今天,我们将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他长期以来是中国设计驱动创新、教育、产业合作和研究的开拓者,他的成功体现了我们RCA所渴望的创造力和智力成就。”9月19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Paul Thompson这样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成立于1837年,是世界上第一所也是最顶尖的艺术设计学院之一,荣誉博士学位为该校的最高荣誉。1970年起,陆续有国际设计师被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娄永琪是获得该荣誉的首位华人。

1991年,娄永琪来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读。2002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同时成立了设计工作室。2006年底担任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在同济开始一系列国际合作和教学改革。此后,同济陆续开设了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和数据设计专业等专业方向,现在均走在国际前列。

2009年,娄永琪作为核心成员,推动成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并于2013年起担任院长。在2023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位列全球“艺术与设计”学科第10位,连续六年领跑亚洲。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并不对标任何西方国内外老牌设计学院,而是自出机杼、领异标新、敢为人先,在世界一流的定位基础上,把“自己做到极致”。

这些年来,娄永琪不断把实验室、孵化器和众创中心开进周边的社区和弄堂里。目前,学校里的大楼只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半的空间,另一半空间在杨浦区四平街道的社区里。“我当下的设计梦想,就是把上海这座城市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设计大学’”。

以下为娄永琪的口述:

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后,教育情怀被点燃

近半个世纪以来,设计专业和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设计更多和造物、形式和风格相关,现在的设计已经拓展到了服务、体验、交互、战略和智能系统设计。这些设计都是你看不见的东西,但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比看得见的更重要。设计对象正在从物质领域拓展到了非物质领域,从造物设计拓展到了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设计。

更重要的是,设计从“创意”走向了“创新”。“艺术见自己,设计见众生”,创意与创新的关系也是如此,创意更多指的是想法本身,而创新是要把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转化为一个产业、或是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生活方式变革思潮。

计算机的出现,从设计对象、到设计方式,甚至是设计思维,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人工智能,没有美术基础的人也能画出很好的图来,普通人都可以用AIGC软件在几秒钟内生成自己的设计。但计算机并不能取代人类最核心的创意能力——“创造意义”的能力。怎么画、画得多像都不重要,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把表象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完成,但设计最核心的问题:有意味地解决问题,有意味地创造和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一个高使命、高情感、高交互性的工作。

2002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同时自己成立了设计工作室,陆续设计并建成了4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在参加了一些顶尖国际学术会议后,我看到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上的差距。于是,我的教育情怀就被点燃了,立志要在中国做世界一流的设计教育。2006年后,我被任命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设计与服务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如影随形的。历史上德国设计、荷兰设计、北欧设计、日本设计的崛起,都是直面产业和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命题。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也一定是在服务和贡献中国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将发展新的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同真实世界的挑战主动联系在一起。

开拓“设计驱动创新”的新路

要做世界一流,必须要前瞻思维,要做新的事情,要做不一样的事情。

2007年,在我的推动下,同济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签署了设计双硕士学位项目。考虑到未来服务经济的兴起,我决定首个合作的方向是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我们没有选择意大利室内设计、首饰设计那些著名但却传统的设计方向,要做就做最前瞻的。”米兰理工大学自己的服务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们就签署了双硕士学位项目,这也是米兰理工大学历史上和国外大学签署的第一个双硕士学位项目,同济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开设服务设计专业的设计院校。迄今为止,已经有200多名中国和意大利学生从服务设计专业毕业。

之后,我又陆续推动开设了交互设计、设计战略与管理、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等前沿专业方向。我对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要在学科的边缘工作,希望因为我们的工作,设计的边界得以拓展”。

2009年,同济大学决定把设计学院从建筑城规学院里分出来,更名为设计创意学院,由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兼任院长,我任副院长。我们希望在上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在知识网络经济时代,在学科交叉创新的语境下,能够在艺术设计以外另辟蹊径:通过设计整合科技、创意和商业模式,开拓一条“设计驱动创新”的新路,进而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生活方式变革。

2013年我就任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撰写了院训“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当时我领导的设计创意学院,更像一个创业型组织。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教学楼,还借用着建筑学院的教室,没有博士点,全院教职员工不到40名,其中只有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如今,这所学院已经成为QS艺术设计学科排名全球前十的设计学院,连续6年位居亚洲第一;学院有160多名教职工,34%的专业教师是外籍教师,其中不乏名贯中西的学术大牛和设计大师;学院40%的教师具有学科交叉的背景;学院与世界50多所一流设计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13个双硕士和3个双博士学位项目,已经成为一所在国际设计界举足轻重的设计学院。

把实验室、孵化器开进社区和弄堂里

现在很多城市问题和乡村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将二者割裂开来分别对待。于是在2007年,我发起了设计驱动的城乡交互和乡村振兴项目——“设计丰收”,探索设计驱动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可能。我们把城市与乡村当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使其成为资源互换、相互流动的互补共生系统。

十余年来,我先后以崇明岛竖新镇仙桥村和青浦区章堰村为试点,通过设计方案、原型打造和测试,尝试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各种可能,包括特色农产品、乡村民宿、手工艺、创新创业、艺术家驻村、社群再造等。

设计丰收成为我国最早的系统运用设计和设计思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验性项目,在2018年被选为致敬中国设计40年40个代表性项目,仙桥村和章堰村也都先后入选了国家和上海市的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这些年来,我不断把实验室、孵化器和众创中心开进周边的社区和弄堂里。目前学校里的设计学院大楼只是学院一半的空间,另一半空间在杨浦区四平街道的社区里。

2015年开始,我开始推动“NICE2035(创新、创意和创业)未来原型街”项目,通过主动打破社区和校区的边界,促进大学知识溢出并实现就地转化,在社区中创造出未来型产业,从而把城市社区变成城市全新的创新策源地。

我当下的设计梦想,就是把上海这座城市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设计大学”:所有人都可以是老师,所有人也都可以是学生。大家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生产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

9月26日,以“设计无界,造化万象”为主题的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担任大会的创意总监。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设计之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出色地回答问题,而应该更加主动地提出新问题。通过思想、作品、品牌、产业、生态,逐步凝结成一个不断壮大、主动担当、引领未来的创意社群。

这次我在大会策展了《“创意社群:嵌入式、可感知与高交互》的主题展,就是以过去几年我推动成立的遍布环同济社区的设计实验室群落为蓝本,呈现上海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设计作品、设计事件和设计力量,不仅展示正在向千亿级迈进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不竭动能,更演绎上海“城市处处有设计”,“寓设计于生活”的理念、主张和行动。

实际上,我做社区、乡村、教育创新,背后都是一回事,最后都凝聚于一个个“能够推动社会积极改变的社群”。因为我相信,世界是由人改变的。

澎湃新闻记者 林子尧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677593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