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客户端】投身城市滨水空间研究30年,同济大学刘云研究团队成果结集出版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8-22  浏览:

“我待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60多年,上海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因而我对黄浦江、苏州河几十年的变迁有着深刻而美好的印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滨水环境的治理暂未提到日程上来,苏州河的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改变。1990年,我第一次指导研究生课程设计,方向还是单幢建筑的方法研究,但脑海中常会思考一些宏观的课题,包括建筑和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特别是浦江苏河的现状,在无形地呼唤着我。我那时决定,把滨水空间作为课题的大背景,从此滨水开发研究一做就是30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动情地讲起自己带领学生投身滨水空间研究的缘起。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的文明之源。人们选择临水而居,世界各个城市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河流、海洋与湖泊的滋养,滨水区域一直都是城市的中心与命脉。8月19日,上海书展期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滨水空间三十年》新书发布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举办。

该书由刘云教授策划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享建筑工作室主持人李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主创建筑师孙彤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帆,上海现代建筑科技馆馆长、上海开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先国等专家学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云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他们立足上海,准确地捕捉到方兴未艾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设计研究的对象,从环境与空间、开发与复兴、政策与策略等多个维度锲而不舍地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研究进程和立足点始终与国家、社会、城市发展的进程休戚相关,表现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整理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学位论文15篇与期刊论文6篇,内容涉及城市开发、空间组织、遗产保护、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城市风貌等方面,集中呈现了三十年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成果,把规划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融合起来。该书的出版折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和开发进程,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一江一河”的可持续开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据介绍,书中收录文章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滨水更新”,较早提出了滨水地带的城市更新理念和方法,并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研究;第二类,“滨水环境”,主要研究滨水自然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第三类,“滨水风貌”,主要研究空间组织、形态风格、天际线控制、遗产保护等,从形态到空间都有不同角度的探索;第四类,“滨水设计”,主要研究不同功能的滨水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既有传统类型的分析,也有新设计方法的探索。

“刘云教授主编的《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是他和学生们在该领域完成的研究和设计成果集成。从建筑类学科整体看,如果说城市规划是对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意图的空间资源安排,那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就是对这种安排的意象塑形。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将这三类设计提升到了我国滨水城市空间战略性思考的高度,这与数十年来刘云教授在该领域持续不断的观察、体会和实践历练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说。他指出,该书涵盖了从松花江流域、环渤海湾到长三角滨水城市形态的诸多命题,尤其是对上海市“一江一河”的基础理论和设计研究,涉及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旧区更新、历史保护、活化再生、风貌管控和文化复兴等关联域问题,可以说是一部有积累、有创意、有锐度的学术力作,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复兴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滨水空间的重要性,在于它往往跟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都密切相关。它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它的复苏与再生更指向未来美好的城市意象与优良的空间品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介绍,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走过近70年的风雨征程。一直以来,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同济建筑的深厚底蕴。一代代学者不断探索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在建筑历史理论、建筑设计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建筑技术与数字建造、城市设计与更新、乡村振兴等不同领域成果卓著。刘云教授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准确地捕捉了城市滨水空间这一方兴未艾的设计研究对象,以同济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了长达30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表现出显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滨水城市环境是最具魅力的公共场所之一,突出‘一江一河’的开发与更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的年轻学者适逢其时,正好顺应了当今社会需要。值得骄傲的是,30年前的我们,已经坚定地迈出了积累的第一步,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质变,并且深刻意识到,成功的滨水治理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经济财富基础,也是任何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因子。”刘云说。

上海市建筑学会原理事长、上海市城建设计院院长、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吴之光,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叶松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桢栋,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总编辑金英伟,以及数十位来自学界、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本次活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693f637a959420c9ff1809c54f08cae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