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澎湃新闻】同济大学的一场校外毕设展,试图在“真实现场”应对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3-06-09  浏览:

近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毕业设计展在杨浦滨江·绿之丘开幕。以“混合现场”为主题,展览集合了本届125位本科生和85位硕士生的毕业设计、创作和研究,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论坛、毕业生快速演讲和学生市集等活动。展览将持续至6月19日。

设计创意学院首次在校外公共空间举行毕业设计展,学生们的设计作品与真实的世界对话。展览希望构建一个“混合现场”,供多种事件和活动进入、交织、混合。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毕业答辩、市集和露营活动、学术论坛,快速演讲,甚至观众,都是构成这一“混合现场”的元素之一。

在开幕式现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表示,经历了长期的线上教学与多重考验,2023年,学院的毕业设计展终于回到了线下的真实世界,来到了公共空间。正因为如此,毕业设计展本身也有了新的定位和架构,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思考。毕业设计展走出校园,走进城市,区校联动,连接起更大的社区和社群。

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在致辞中表示,设计创意学院自2019年举办首届环同济设计周以来,持续与杨浦滨江保持合作,希望学院与杨浦滨江继续协同辐射更多的城市和地区。

本次毕设展策展人、教师代表曾军指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而此刻就在一个真实现场,与各种真实问题共处,希望这次经历和体验能给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变化是一种常态,设计需要不断升级,以应对更复杂的场景,他激励同学们继续发扬同济精神,应对未来更为复杂、更具挑战的世界。

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李铭宇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在她眼里,“混合现场”主题包罗万象,充满无限可能。“在这个混合现场,空间的虚实融合,作品背后设计灵感的交叉和碰撞,展品伴随时空的生长,”她说道,“空间里的一束束能量聚集成能量场,等待着被探索。”

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的边界在不断消解与融合。包括AIGC在内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人类的想象空间向前更推进了一步,它们将重塑未来工作与生活的图景,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届毕业设计展,希望呈现出一种现实与未来、虚拟与真实混合的全新体验。

在毕设展中,不少作品都聚焦于当下的社区营造和更新。例如在邓轶川的作品《激发内生动力的社区营造行动策略设计——基于老旧社区文化更新场景》中,作者试图为社区营造导入了文化的视角,让社区中野蛮生长的草根文化为协作式的行动带来全新的可能。整个研究的产出为一套针对老旧社区文化更新场景的社区营造行动策略——《四平社区奇妙事件簿》共同绘制计划。通过对社区草根文化的解构重组,邀请社区中的居民、设计师、艺术家等共同参与,让社区中不同的群体对彼此的生活经历、情感、记忆产生认知、认同,并达成彼此理解,打破圈层的壁垒。

乐佳颖的《Sin里 305:面向城市居民的艺术驻地社区空间设计》则以上海长宁区武夷路东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传统里弄社区营造与艺术介入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艺术驻地的形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更新。她首先分析里弄社区、可持续更新的内涵和艺术驻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和价值;再通过了解武夷路东段的区位概况、规划改造现状、街区调研和地块选择等方面的介绍,提出了以策展人为关键角色,搭建艺术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灰空间和开放式隔断来消解空间边界,模糊艺术家社区与原本街区的界限。

还有不少作品通过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来探索社会现状的出路或是未来世界的可能。其中,余秋潼的《流水线之王》讲述了一群辍学进城进厂的农村青年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工作、生活、爱情和幻想。在作者看来,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好的故事”。如今,从现实取材和借鉴的叙事游戏越来越多,现实也在游戏中越来越多地被构建和映射。而在余秋潼看来,除了魔法、龙和太空帝国等的宏大叙事的超脱,也许游戏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哺现实世界,影响社会。

刘文艺的《看见/I See》是一次充满线上虚拟首饰体验展设计。在虚拟世界中,首饰和身体甚至是和空间都不再有明确的分界。首饰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空间的一部分,身体或空间也可以成为首饰的一部分。刘文艺尝试在设计中将虚拟物(首饰)、虚拟人(身体)与虚拟空间(展馆)进行融合,首饰、身体、空间三者难舍难分,在展馆内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04165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