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同济大学持续十年文化下乡 培育“爱乡人”振兴乡村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3-05-17  浏览:

最近,在2023首届大理诗歌节上,来自同济大学乡土教育“水源计划”的同学们带着他们创作的诗歌《宝丰——我美丽的家乡》登上诗歌节启动仪式。而“水源计划”正是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传承人培育行动的举措之一。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是同济大学定点帮扶支援地。2013年,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彭婧在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青少年对家乡的归属感降低,难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为此,同济大学团委发起“美丽乡愁”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人,持续十年开展文化下乡行动。通过制作乡土教育工具包,培养了近100名乡村教师人才、1000余名乡村青少年、近2000名返乡青年的文化传承人队伍。

一起守护家园宝藏

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诺邓,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从当地儿童抓起,培养“知乡人”“爱乡人”,撬动乡村文化振兴。

2020年8月10日傍晚,诺邓村的“古盐局”大院里,“宝藏故事讲述会”热闹进行。台上,孩子们穿着由废弃材料制作的各色职业“时装”走秀。台下,过道里立着线上直播的手机支架,村民围坐在小桌子旁观看演出,桌上则摆放了“新鲜出炉”的《诺邓家园一方志》。

这本书的雏形正是来源于当地儿童搜集乡土文化素材而成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2014年夏天,公益团队带着当地孩子一同开展乡土调研,形成了大量一手资料与文化素材。随后,团队将素材整理,编写《诺邓乡土文化读本》,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出版并发行1600册。

团队还将项目式学习融入乡土教育,引导儿童自主开展传承传播乡村文化的公共活动。2018年,由儿童自主策展组织的“我的未来我的家”诺邓文化展览成功举办;2019年,团队创立“一诺千集”诺邓文化创意市集。

返乡青年“涟漪效应”

返乡大学生是乡土教育的反哺者与接力者,公益团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建立大学生返乡实践平台。

同济大学团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共同发起“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羽捷介绍,公益团队形成“一方志·青年行动工具包”,降低门槛,比如“田野拾萃·文化梳理工具包”为500余支大学生志愿团队、2000多名大学生开展返乡文化调查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已开展6期,共支持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2320名大学生返乡编写地方刊物,传播家园文化。目前,已形成《一方志·水》《味道一方志》《一方志·家园宝藏》等多个主题的750余份地方刊物,连续组织了5届“涟漪青年论坛”、4次线下展览,累计关注5万余人次。

“水源计划”赋能乡村教师

乡土教育振兴的长效开展离不开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2021年,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设立专项基金,发起“乡土教育水源计划”。两年来,“水源计划”形成了可复制的“同济模式”。

“水源计划”提供标准化课程盒,教师只需融入本土知识,就能便捷开展优质课程。宝丰中心完全小学使用了团队研发的“我绘我家乡”美育课程盒,老师们把宝丰古镇作为大课堂,带领学生观察古建筑的造型与纹饰,寻访老街的地道风味与烟火气息。2021年,首期“水源计划”支持云龙县10所学校开展了14门乡土美育课,覆盖352名学生。

“水源计划”通过系统化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乡土文化认知力及课程胜任力。过去一年已举行培训10余次,覆盖乡村教师250余人次。截至目前,“水源计划”共举办两期,支持云龙县86名教师开展69个乡土教育项目,受益青少年近1500人次。

本报记者 李蕾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05-17&id=352956&page=06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