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超越石油,城市“碳商”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8-30  浏览: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离不开区域之间协同发展。今天,浦江创新论坛的区域(城市)论坛以“新格局中的低碳协同发展”为主题,贯彻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借鉴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经验,探讨在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发展动力等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发布了2022世界城市“碳商”报告,这份报告覆盖了700多个城市,可以看到全世界各个城市的碳商发展情况。

【碳商是什么】

关于碳商,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瑞典向联合国宣布要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不用石油的城市,所谓Country Beyond Oil。随后,各国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德国在2045年要达到碳中和目标,芬兰在2035年达到碳中和目标,冰岛和奥地利要在2040年达到碳中和,大部分国家提出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中国也宣布了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

什么是碳商(CQ——Carbon Quotient)?“碳商就是对每一个城市的碳排、碳中和进行大量的诊断。”吴志强教授介绍,碳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个城市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在它创造的社会、经济、文化文明的价值中间碳耗、碳排是多少。

碳商是一个“品”字形的理论模型,上面是一个社会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下面分母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城市的碳排量,另一个是城市的碳汇量,下面的分母可以正,也可以是负。不管工业的占比是多少,不管工业的类型是哪些,都会对碳排放起到决定性作用。碳汇也是这样,采用哪些碳排的形式就会采用哪些碳汇的形式,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城市“碳商”。所以,一旦所有城市达到了碳中和的时候,社会经济水平是非常非常高的。

这份报告对全世界设立碳中和、净零、气候中和目标的69个国家和地区及其700个城市进行了跟踪,达到了很高的精度,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碳商的换算结果,也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的碳排和碳商的排行榜变化情况。未来还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评价城市双碳,同时可以挖掘出非常多的规律,可以通过碳商知道城市的排行榜,知道哪些城市在什么发展阶段会处于哪个组,会有哪一种百分比的构成。

碳商实际包含非常多的子项目,比方说各个城市乔木的覆盖率、混合植物的覆盖率、灌木的覆盖率、生态空间配比以及各个城市的地均碳汇能力排行等等。

【如何读懂“碳商”】

通过一系列的碳指标核算后,报告把碳商分成了高、较高、中上、中等和中下水平五个级别,把每个城市所在里面的位置都进行了排行榜。比较好的碳商是欧洲的城市,卢森堡、慕尼黑等等。

可以看到,每个城市都可以在不同地方,比如中国在“高”的城市中间,北京属于比较高,单位碳排产生的价值比较高;香港也比较高,当然低的中间也有我们中国的一些城市。就整体而言,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在努力地向前,而我们每个碳排都用到最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上。比如,我们在中间栏里,“中高”第四位是舟山,第八位的龙岩、贺州、宜昌碳商都比较高;湖州、浙江的碳商比较高的。总体上来说,中国城市的碳使用率还不是特别高,还要很大的努力。

就全世界各大区域的总平均碳商而言,美国东海岸的城市群总体碳商十分高,达到129.59;大伦敦区的碳商达到109.32;长三角区域的碳商目前是97.9,京津冀群落的碳商为97.1。在世界各大群落中间,可以看到低于100的只有中国的城镇区,我们必须努力赶上这些世界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平均值。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加快速地降低碳排放,更大规模地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如何选择碳达峰路径?】

中国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碳达峰路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中国人均碳排放规律。在1960年的时候每人是1.2吨的碳排,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7.2吨,翻了6倍。细分来看,在2012年开始,中国碳排总体上(人均碳排)已经在下降,那么这到底跟什么有关呢?

第一,碳排放和城镇化相关。在2010年至2020年中国每平方公里的碳排放数量中,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增加的碳排放明显增大,但是到了2020年与2015年相比,增长已经固化下来,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从侧面说明,碳排放和城镇化的分布、城市人口的分布、城市建设的分布是极其相关的。

第二,人均碳排放和各国家的经济总量相关,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的精细化发展也非常相关。报告对全国各个地方每一平方公里的碳排放做了精确诊断,从05年、10年、15年、20年每年跟踪各个地方的变化,可以整体看到过去碳排放增长比较快,这几年增长逐步变慢。比如,唐山、太原、大连等原先碳排量较高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走过了碳排放最高峰。例如2020年的碳排放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上海浦东每一平方公里的数据是明显下降的,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的转型造成了碳排放的大幅下降。

第三,利用卫星影像识别技术进行碳汇计算。将同济大学旁边的黄兴公园植被、每一棵树都识别后,就可以看到这些树碳汇的能力,其中水面碳汇是比较少的。也可以看出全国达到Alpha(净生产总值-预测碳排总值差值>0)的63个城市,其中安徽省的黄山、宣城Alpha值都大于零,说明这些城市的碳汇相当好、碳汇能力非常大。在城市规划设计平台上可以使用卫星影像识别技术来预测各个方案变化,对碳排、碳减的预测也越来越精确,能够对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街道进行推演。

碳达峰并不是一条两点一线简单的直线,而是精准的曲线选择,这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选择一条绿色的、智慧的、创新的发展路径,是出给各个城市、考验城市文明高度的智慧题。

作者:李蕾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22714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