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本轮上海疫情首个病例在此发现,如今这家医院又率先推出“场所码”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5-17  浏览:

今天上午,刘先生前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抵达医院大门时,按照保安要求,打开手机支付宝扫了扫贴在墙上的“场所码”。手机上,“随申码”绿码下方出现两行文字,“南大门: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新村路389号”。

“大家配合度还是挺高的,基本都能配合工作。”保安说,“‘场所码’用了一段时间,最近随着看病人数增加,扫码的人也更多了。”

今天,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5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随着本市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陆续恢复,医疗服务量逐步提升。但目前疫情反弹风险始终存在,院感防控压力依然大。对各级医疗机构提出的6个院感防控要求中,他提出,要从严落实“守门员”制度,加强疫情预警和监测。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场所码”“数字哨兵”应用,实现人员扫码进入,做到“凡到必扫”“逢到必检”,加快构建疫情防控“防火墙”。他特别提到,请广大市民朋友进入医院时主动扫“场所码”。

同济医院作为全市首家申领“场所码”并开展相关应用的市级医疗机构,目前使用情况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院内相关负责人。

用足20个“场所码”,确保“入门必扫”

在同济医院南大门(新村路389号)这一患者进口,院方设置了闸机共6个入口通道,患者进入时需扫“场所码”、院内“四合一”码、测温,核验通过方可进入就诊,现场配备了多名保安指导及监督;新村路351号和志丹路为患者出口,同步设置了闸机4个出口通道,患者通过扫“四合一”离院。

“每个单位可申请20个‘场所码’,分别贴在院内的不同出入口和楼宇。”信息处处长董宁欣介绍,20个码“各司其职”,“目前医院在门诊和住院部之间做了隔断,中间有人看守,患者从南大门入院时扫一次,如果直接前往门、急诊,则不用再重复扫码;如果经诊疗需收治住院,前往其他楼宇如同康楼等还需扫码。”他提到,除了南大门外,西大门专用于院内工作人员进出;东大门则是工作人员返岗前检测核酸的地方;发热门诊有专用通道及“场所码”;院内科研楼、行政楼等也均设有“场所码”,“在院内的每个人都需扫码,该举措并非只针对患者。”

董宁欣提到,考虑到有驾车入院的人员,保安手持PDA扫码也同样会显示“场所码”,便于此类人员快速入院,无需再下车扫码;如有老年患者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情况,出示身份证也可以完成相关信息录入。

随着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场所码”的推广使用率也迅速提高,实现了“场所码”入门必扫。目前,根据医院的日门急诊总量分析,“场所码”日扫码量约2500至4000人次,最高峰时期可达近5000人次。

是否会有“漏网之鱼”?董宁欣打消了记者的顾虑。据悉,医院防控办、信息处、保卫处每日对“场所码”异常的本院人员和第三方人员进行健康状况核实,统计报送具体信息;纪委督察组不定时自检自查,每日对“场所码”的使用情况进行扫码现场与数据比对等多方面的督导,“每天上下午的防控例会上,我们都会汇报扫码数据,如果和门急诊量有较大出入,就说明可能存在漏扫情况。”他说道,最初运营几日只有两三百人次的扫码数据,随着市民朋友逐渐了解“场所码”的意义,基本可做到“逢进必扫、逢扫必验,不漏一人”。

让“场所码”成为院感防控和流调抓手

早在3月初,普陀区就在全市率先铺开了“场所码”的推进工作。作为地属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的市级三甲医院,同济医院也第一时间响应,在3月12日成立“场所码”工作推进专班,于3月13日作为最早的市级医疗机构成功申领“场所码”,在医院新村路南大门张贴试运行。3月中旬,医院在所有入口、楼宇醒目位置处设置完备“场所码”,支持“随申办”移动端(APP、小程序)、微信、支付宝的“扫一扫”功能扫描。

院内医生告诉记者,“一开始还不习惯,现在走到哪里,都会自动扫一下。不仅是为了自身和患者的安全,也为可能的流调溯源做足准备。”专班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场所码”的推进,对院内院感管控也有积极意义,“原则上,医护人员、第三方工勤人员在特殊时期也只能在小范围内闭环。但如何掌握具体轨迹,之前并没有抓手。‘场所码’的推广运用完善了闭环管理机制,便于人员的查验追溯,确保院区安全,为我院精准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信息化保障。”

此轮上海疫情中,若追溯不难发现,3月1日,市卫生健康委通报,当天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该病例于2月28日下午因发热前往同济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可以说,本次来势汹汹的疫情中,首例患者就是在我院发现的。医疗机构做到早发现、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董宁欣说,由于持续有散发病例,流调时的地点、时间很重要,“没有‘场所码’时,我们需要通过挂号时间预估患者的轨迹,再调阅监控,看有没有全程戴口罩,如需联系,可能存在联系方式空白、错误的情况;现在通过‘场所码’,在时间上可以精确掌握轨迹,同时大数据中心可以向疾控部门提供准确的实名制联系方式,尽快追溯到人,同时判断在时空范围内与其有交集的密接、次密接人员。”据悉,医疗机构后台掌握脱敏数据,大数据中心保留全样本数据,可为疾控部门的流调提供及时信息,“作为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场所码’更好保障市民朋友们的生命安全。”

作者:黄杨子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87009&sid=6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