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网】同济大学副教授化身代理楼组长,送菜、抗原分发、核酸检测用上“空间思维”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2-04-10  浏览:

怎样在无接触的情况下统计出每户到底有多少人?怎样进行无接触的物料发放和回收?这些问题摆在空间设计专业的大学教授面前,他会如何解决?

最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悦来,作为一名党员,临时当起了所住楼栋的代理楼组长,手边一部分工作变成了抗原发放、楼栋送菜、核酸检测……件件都关乎疫情期间的百姓生活。利用学科思维研究居民的空间触点问题,对每项任务的流程进行设定、测算……楼道里的大小事,正在刘悦来与志愿者们的不断讨论、优化下,变得井然有序。

如何制作一份传遍全网的无接触抗原发放攻略?

刘悦来的专业是研究人在空间里如何接触,而防疫要点之一是“减少接触”,在刘悦来看来两者有着共同点,都要建立对空间的理解。无论是抗原分发、核酸检测还是送菜,如何错开人们的行为轨迹和时间,减少接触甚至无接触,成了这位代理楼组长的“研究新方向”。

就拿抗原材料发放来说,如何实现无接触,刘悦来希望听听邻居们的建议,他选择的是高校抗疫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共享文档,大家一条一条写上建议。最近,刘悦来正尝试将这种共创的交互方式应用于小区内的团购买菜。在他的设想里,共享文档可以在小区里的各个微信群中转发,居民们可以标注楼号、登记需求,实现需求的动态征集;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团购需要的事项、准则及时补充进文档,逐渐形成一份团购行动指南,“这样一来,团购活动会更加规范高效,不松散”。刘悦来居住的小区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是个有着1700多户人家的大居住区,大量楼栋没有微信群,这两天他正在和几位社区的年轻邻居一起形成了志愿者团队“守护家园工作小组”,推动各个楼栋建立年轻的楼栋联络员,希望以这种方式推动其他楼道建立微信群,促进邻里沟通、互助。

随着“无接触征集建议”文档的一点点变长,抗原无接触发放方案逐渐成型。前期,楼组已用电子表格登记汇总过各家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刘悦来通过微信群通知邻居们把自家人数写在大门上,便于发放时核对,也避免了直接接触。从居委会领回抗原材料,刘悦来先给自己做好抗原检测,将“一条杠”晒在群里,“让大伙放心”,然后按照事先计算好的动线开始分发。而居民们已按约定在自家门口放好袋子或器皿,接收抗原材料;做完检测,由一位家庭代表把全家测试结果通过照片发至楼组群,再由刘悦来快速核对人数。至于需要丢弃的医疗废弃物,全家“一条杠”的,密封好放至楼内指定垃圾袋;出现“两条杠”,则立刻打电话给居委。一套流程下来,效率高且全程无接触。这份“无接触抗原检测攻略”发到小区业主群后,赞声不绝,30分钟不到,已经有好多巧手居民晒出自己的“作品”。后来,“攻略”又在网上被频繁转发,“我住在浦东的高中同学都看到了”。刘悦来笑称。

为了减少交叉,送菜也有一套流程:从楼栋口拿到菜后先给自己消毒;把菜送至各家门口,一刻钟后用微信群通知开门拿取。“我一直觉得,楼道自治不光要自我管理,还要给自己建立制度。”刘悦来说,按照他们楼里的制度,封控期间,每个人接触过谁都是可溯源的,有什么问题便于查询。

每次核酸检测,对于楼组来说都是大事。这时“楼群”发挥了重要作用,通知下楼时间,临时做些调整,全都通过群来完成。刘悦来住的楼栋是6层楼,居民不多,但有个电梯。出发前,他就在群里关照大家,电梯每次尽量只搭载一户人家——每个环节,他心里都有一本账:“我们小区的检测是20人一组。但我们楼一共是26个人。我就让前面20个人先走,后面6人和隔壁那幢楼的邻居合成一组。这样一来,彼此接触的人都确定了,方便溯源。”

另一个问题是,小区较大,从住处到核酸点位要拐几个弯,很容易认错。为此,刘悦来提前设计好往返最短路线发到群里。路线图上,几个重要转弯点都被突出做了标记,“居民们只要照着图走,就能减少与小区其他人群的交叉”。这件事还有后续:刘悦来团队正在进行紧张研发,希望可以尽快出一份与抗疫有关的空间管理实用攻略图。

一公里还不够,细致解决“最后一米”问题

作为杨浦区首批社区规划师,刘悦来一直在探索社区营造的方法和意义。疫情期间,他发现解决“最后一公里”是不够的,一定要细致到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比如送菜、发放抗原材料、应急垃圾管理、老人药品发放等,疫情的社区传播中的许多问题通常就出在楼栋邻里这“最后一米”。这两天,他一边复盘之前的楼组工作,一边在群里和大家讨论下一步的买菜、供菜问题,同时还在与自己带的学生们一起商量策划,如何在居家管理中健康自主地进行邻里和社区的“隔空”互动。

他很赞同疫情中的“网格化”概念,“当小区里的每一个家庭网格、楼组网格都自觉做好了,我们这个小区就会安全有序。整个街道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大网络,才会是健康的安全的韧性的”。刘悦来此前做研究时关注过灾难来临时这些“小网格”里的互动案例,结论简单明了——关键时刻,邻里互助非常重要。“人们的互助精神一直是存在的。就拿我们楼里来说,平时邻里间来往不多,这时有人家里缺菜,群里的人都让出一些,挂在那户人家的门把手上。人们虽然‘凝固’在家不能见面,却又在互相帮助,相比之前情感连接加深了,精神也提振了。”刘悦来换用了一套学术理论:当共同关注的事件出现,人们会更加团结、自律、行动一致,而身边的故事也为他的社区营造研究增加了一些鲜活案例。“我会把自己身体力行的防疫经验普及、升级”,刘悦来说。目前,他的实验团队正在联合众多社区推出一系列无接触参与社区互助计划,通过在家培育绿植、用厨余堆肥等生活小技能,串起邻里共同的兴趣,已有很多市民积极响应。

作者:刘力源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ztqlfkxxgzbdfyyq/20220408/459719.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