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沿海硕士西部创业

来源:   时间:2003-07-30  浏览: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左宗棠当年的一声叹息,穿透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如今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这里走来了一位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他运用学到的现代知识,将当地的“土蛋蛋”马铃薯变成了致富的“金蛋蛋”,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请看一个沿海硕士西部创业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方杰

  夏日里的一天,在开满白花的马铃薯大田里,记者见到了头顶草帽正在给农户做技术指导的徐健。除了浑身透出的书卷气和稍嫌白皙的皮肤,徐健已与当地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我已经是个定西人了!”徐健是甘肃省定西县经贸局副局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两年前,在拿到上海同济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他放弃了上海,放弃了家乡安徽,来到了世人称之为“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定西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干旱地区之一。
“作为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想在大都市里找到一份工作,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我来西部并非一时冲动。”徐健告诉记者,1995年7月,还是同济大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主席的他和同学们搞了一场“情系定西”的社会实践活动。当时,他们睡农家炕,喝土窖水,就着咸菜吃土豆。房东大娘说,这里缺水,就在几年前,许多人一生还只洗过3次脸,那就是出生、出嫁和告别人世时。这番话,让徐健等人受到了巨大震撼:定西人民太苦了!定西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太顽强了!就在那一刻,徐健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
定西人以极大的热诚欢迎他的到来:每月3000元工资,直接任职定西县贸易局副局长。“我天天想的是如何报效定西!”徐健先后联系沿海地区的朋友为甘肃援建了6所希望小学,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希望向定西传播新知识,输入新观念。后来,徐健发现:单纯的讲授是空洞的,实践更能为定西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起示范作用。在2002年4月,他联系上海的一家单位,合资开办了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定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专家认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最近几年,这里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但是,品种多是土品种,农民卖不出好价钱。
“哪天,定西的土豆能变成麦当劳、肯德基店的薯片和薯条就好了!”徐健决心把当地老百姓视为“土蛋蛋”的马铃薯变成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徐健试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企业运转。他先选择了大西洋、麦波蒂等专用薯种,向农户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产品。徐健带着技术员奔走在田间地头,将种植技术规程分发到每个农户手里,手把手地进行培训。他还尝试把项目管理的方法贯穿到农业种植管理中。徐健也有头疼时候。一次,在一农户家,他住了3天,劝说了3天,可这位老乡宁愿种每亩产值300元的小麦,却不愿冒险种亩产800多元的新品种马铃薯。
磨到最后,徐健突然意识到:这不能怪农民短视。一旦收获不成,就断了他们的生计。于是,他决定:给农民签订合同:如果每亩地达不到一定的收益,公司就出钱赔付!种种措施,终于打消了农民的疑虑。他的基地一下发展到了3000亩,这些优质专用薯全部外销到上海,农户每亩增收150元。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也增强了农产品的精品意识。在收购的时候,像选苹果一样挑选每一个土豆。
徐健说,到西部创业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给他带来了更大优势和机遇。如果不是黄土地的厚爱,他决不会这么快就圆了创业梦。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 2003年07月26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