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2021城市风险高峰论坛举行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1-06-26  浏览:

6月25日,2021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19——2020)》对外发布,报告对上海城市运行各方面安全度给予精准分析、科学评价,为城市安全补短板、强弱项提供翔实的基础信息。这也是继2020年6月《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8)》发布后,上海发布的第二份城市“体检报告”。

据悉,该报告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出版社等多方共同努力,在上海市近30家政府部门、企业参与下,众多行业专家和智库成员耗时近一年形成,全面、深入、精准地为城市安全把脉,为城市运行护航。

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调整、政府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的运行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上海市城市运行安全具有城市功能多、规模宏大、人流量大等特征。截至2019年,上海市高层建筑超过了4.2万幢,30层以上建筑超过1700幢。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体量大,至2019年底,上海市水、电、气、通信管线共有12.4万千米。

“当全新的、难以预测的风险来袭,我们要穿越风险,持续发展,就是韧性。”会上,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突出了“安全韧性城市”的概念。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责任单位做了很多努力提升城市安全,人们的安全感越来越强,但城市风险依旧在不断发生,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让人们思考,这么多努力,还会出现漏网之鱼,问题出在哪?孙建平解释,城市风险需要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排除,即便有最新科技,也要要老老实实学曾国藩“打笨仗”,一个个角落去清扫,压实责任,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风险防控中来。“只有这样这张风险防控网才会越来越紧,越来越强韧。我们才可能更具:免疫能力、自愈能力、恢复能力。这三种能力也是安全韧性城市的三种关键能力。”

同时,报告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技术应用。针对当前各行业条线系统存在的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在“一网统管”建设中把数据治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紧密依托上海市城运中心、大数据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网格化平台,在推动市、区、街镇以及各行业条线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共享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高空坠物、火灾消防、危险化学品、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等城市风险大数据的综合叠加分析,逐步细化完善“城市生命体征”的指标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城市体检”的可视化应用,不断提高对城市运行风险综合研判的能力和水平。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