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合作已有45年的历史。“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让我们的合作中断。” 1月19日,同济大学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DAAD秘书长吕兰特的一席话,在与会人员中引发深深的共鸣:疫情固然会带来一些挑战,让一些人重新思考国际化,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大会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十所合作高校和联盟伙伴通过视频方式发来的祝福。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支持学生及其参加交流项目的愿望,因为学生需要处于跨文化的环境中,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相关的技能并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这次的新冠疫情强有力地提醒了我们,显然只有跨国界的联合科研才有机会为全球解决方案作出贡献。我们需要增加,而不是减少国际合作。”吕兰特说。
更多与会者则在会上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一些思考。
同济大学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被写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国战略2015-2020》等多个中德两国重要文件中。
上世纪90年代起,在对德合作基础上,同济重点加强了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合作,先后成立了中法学院、中意学院、中西学院和中芬中心等,形成了对欧合作特色。
近年来,同济国际化进程步入快车道,同世界各国互鉴、互融、互通,逐步构建优质的全球合作网络。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全球布局, 在意大利设立海外校区,在德国曼海姆、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日本大阪设立联络办公室。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日本大阪大学在学校设立办事处。
推进高质量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务实合作。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同济大学共有全球合作伙伴284个,其中战略合作伙伴37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专业学院,正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同济大学新增上海国际设计与创新学院、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国际足球学院3个国际专业学院,其中2个为市级学院。学校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专业学院总数增至12个,极大拓展了国际合作广度、高度和深度。
面向“十四五”,同济大学将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学校国际合作特色传统和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对标世界一流,深入服务“双一流”建设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紧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主线,全面支撑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表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挑战,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快形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整合资源,将“传统实体平台”向“新型综合平台”延伸;要协同发力,致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的大外事工作格局。
据悉,“十四五”期间,同济大学教育开放将形成六大着力点,具体内容分别是:教师队伍国际化,构建国际人才汇聚高地;学生结构国际化,打造卓越人才培育基地;学科专业国际化,推动科研国际协同创新;“铁杆朋友”国际化,培育全球合作网络;宣传推广国际化,提升国际展示度与影响力;管理服务国际化,打造高品质国际化校园。
同时,学校将坚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两条主线,以汉语、英语、德语三种语言为抓手,积极拓展“一体两翼加引擎”四大板块的合作交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文化传承、条件支撑等五个方面深化改革,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国际化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同济大学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诞生,拥有“国际合作”的优秀基因,也始终传承和发扬国际合作的传统、特色与优势。这次会议以“新形势·新任务·新突破”为主题,既是学校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的重要举措,要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绘就“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学校外事工作的“新蓝图”,吹响推动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再上新台阶的新号角。
会上发布了《同济大学国际交流“十四五”专项规划(讨论稿)》,以及《同济大学加快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22条。
作者:樊丽萍 黄艾娇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xue/20210120/38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