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大学毕业生跨出校门、穿过马路就能在“娘家”创业,沪上哪个园区有此魅力?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1-12  浏览:

上海西北部,轨交11号线上海汽车城站附近,一条曹安公路两侧正在集聚一个“环同济科技经济圈”——路的东北面是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西南面是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周边集聚了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广汽本田等整车企业以及上海众发、上海飞众等汽车配件厂,不远处还有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上海汽车博览公园以及全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创新创业氛围浓郁、资源丰富。在这片区域,大学毕业生跨出校门、穿过马路,就能在如“娘家”一般的园区里实现创业、就业。

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学界、一头连着业界,最有条件集成各种科学技术、各方优秀人才、各类创新资源,最有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记者了解到,2019年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总产值达380亿元,去年园区内新增双创企业和团队百余个,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汽车和智慧交通为主的产业“内循环”平台。去年7月,嘉定区委中心组与同济大学党委中心组举行联组学习,双方宣布要共建千亿级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未来5年,园区将拥有2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协同30平方公里拓展区,集聚人工智能、汽车、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等前沿科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同门经济圈”八成为同济校友

在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9楼办公区,入驻有近20家车载智能设备相关企业,其中八成以上企业的创始人都毕业于一路之隔的同济大学。

在上海欣盒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不大的办公室内,总经理曾路遥正在白板上“唰唰”写着一月份产品计划的具体时间表。“我们团队只有4个人,去年7月组的局,9月就在科技园注册了公司。我们与合作伙伴一同研发样车,并参加了北京车展。”让曾路遥没想到的是,他和同伴获得了德国一家知名企业递来的橄榄枝——一张2000万元的合同订单。

公司发展迅速,但上下游的供应、实验设备的来源、资金压力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好在,这些问题大多都能在科技园里得到解决。

“这一层楼面里就有我们的地图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大家都是同济校友,熟悉起来很快,一来二去的就有了业务往来。”曾路遥告诉记者,公司所需的实验设备也已在科技园的帮助下得到了妥善解决。他粗粗算了一笔账,公司开业不到3个月,在实验设备、房租、技术支持等方面就已省下了500万元的开支,这对于一个仅有4个人的初创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整个科技园的381家入驻企业中,同济校友创办的、或相关联的企业产值占80%以上。”作为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管理方,上海同济嘉定科技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文洁说,园区将为有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圈。

在顾文洁看来,随着园区经济体量的增加,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也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在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目前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汽车、人工智能+交通为专业方向的产业集群都在逐步形成。依托同济大学的技术支撑优势,入驻企业的“朋友圈”也变得更加紧密,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个“同门经济圈”。

“校企合作”助力企业发展

与其漂泊在外“自然生长”,不如背靠大树好乘凉。上海同陆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20年才注册的初创公司。公司联合创始人吴荻非和蒋盛川是同济校友,两人一个负责完善公司产品,一个负责探索前沿科技。“选择创业地时,我们不约而同想到了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蒋盛川说。

去年7月,蒋盛川从同济大学的博士后变成了一名创业者。由于和吴荻非是同一位导师指导,两人既有同门之谊,又有共同想做的事。蒋盛川说,他们在学校开展研究学习时,都觉得市政道路巡检和农村公路巡查的智能化是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关键,“这也是我们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而这份事业,离不开同济大学的技术支撑。

“产学研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们公司已在科技园的牵线搭桥下,和同济大学实现了资源对接,一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吴荻非介绍,联合实验室由30名博士和硕士组成研发团队,负责前沿科技的探索,“我们企业则负责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品完善。”自公司成立以来,已产生了近千万元的销售订单。目前,该公司已自主研发出轻量化检测设备,今后将取代传统人工巡检,并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贵州8万公里农村公路的检测任务。

“任何一家公司,其实都很难做到全产业链研发创新。”在顾文洁看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可以迅速嫁接资源,最大化地把学校的科研资源转化成生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达到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共赢。

除联合实验室外,该公司还向同济大学提供了5个实习岗位,让学弟学妹成为“准同事”。“我还在读博,这样的实习机会给了我近距离接触大量实际案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公司里大多是同济校友,我们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可以一起完善新课题、新研究。”实习生翁梓航说。

打造在校学生创业“试验田”

在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除了“正规军”,还有不少“野战军”。

记者获悉,在科技园的众创空间,30余个创业项目正在这里进行孵化,这些项目的管理者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

一台笔记本、一个工位,视频号“同济子豪兄”又上线了。“我叫张子豪,是同济大学的在读硕士,我拍摄视频的目的,是想让大家通俗易懂地了解人工智能……”凭借幽默风趣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专业评述,由张子豪团队选送的项目《人工智能教育自媒体——同济子豪兄》,在去年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

“我们的视频教大家如何快速入门人工智能大数据,让观看者跨过数学编程算法等层层学习门槛,迅速学以致用。”张子豪说。记者发现,“同济子豪兄”在视频网站上,已是一个有着5万名粉丝的人气账号。仅2020年,“同济子豪兄”的视频就为其团队带来超过60万元的收益。这个创业项目的背后,有着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提供的各类资源支撑。“我们希望通过众创空间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借助短视频的东风,做好我们的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对于未来,张子豪充满信心。

据悉,去年,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新引进了90家企业,孵化创业团队近20家。“这些企业和团队,都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密不可分,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汽车轨道交通和智慧交通等领域,都是硬核科技,他们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项目的技术含量都非常高。”顾文洁介绍,“未来,科技园还会与一些头部企业成立产业基金,帮助这些创新创业的团队成长,为在校学生创业打造一片‘试验田’。”

根据规划,未来5年内,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规上产值和营收将达到1000亿元,区域内培育的创新创业企业估值将达到1000亿元。依托嘉定的汽车产业基础,将集聚企业5000家、行业领军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发挥同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引进科研平台20个;借助社会各方资本力量,助推10家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建成或改建智能工厂、商务楼宇、商业设施等新兴产业载体达到150万平方米。

在区校双方看来,此次共同打造千亿级科技产业园,既是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任务,也是深化校地合作、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未来,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将为嘉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创动力。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3124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