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同济大学三天举办三次智能建造学术会议 建筑领域范式变革进入加速度状态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0-12-27  浏览:

上周末,全国智能建造领域的专家云集同济大学,12月17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以“数字孪生与智能建造”为主题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12月17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12月19日至20日,由同济大学、法国里尔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同样在同济大学举行。

  四十年来,尽管我国已建成举世瞩目的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深超长隧道,但建筑业仍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窠臼,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从“十三五”起开始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近期三次相关会议连续三天在同济大学举行,也预示着中国的建筑领域的范式变革进入加速度状态。

融合重构  土木工程学科面临转型

  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吸引了3万余人次在线上收看直播。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在大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工程建造发展也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效率偏低等问题。将土木工程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智能建造学科,不仅将加速提升传统学科的高新化程度,而且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撑我国向工程建造强国迈进。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要瞄准土木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围绕智能建造的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积极献言献策,推动我国智能建造行业快速发展进步。

  与会专家也指出,有必要将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从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多个维度,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造范式的变革。

整合重构 培养模式正在探索中

  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以“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为主题,聚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智能建造专业卓越后备人才。

  与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智能建造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济大学于2017年率先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获批国内首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此后,又有一批高校相继获批设立智能建造专业,专业点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初衷也是十分现实。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由于智能建造专业与其依托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等在学科内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均有不同,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高校与行业企业对于智能建造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了诸多思考和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交流与学习需求。

防范风险 地下空间建设走向智能

  第四届国际智能地下空间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川藏铁路”等国家战略,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角度出发,来自全球的相关专家围绕地下空间面临的诸多挑战,学习和分享来自于全球各大城市政府机构、地下空间建设和运营企业、网络和智能技术提供商、创新性实验室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智慧地下空间在安全性、效率、风险管理、持续性和可及性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更为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地下空间的建设和利用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也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并扰乱城市正常运行。而智能技术的加盟可以让地下空间建设的风险大大降低。

  专家们表示,就目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而言,数字化和信息化研究多应用于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存在着地质模型不齐、分析功能不全、数据采集残缺等短板,亟需解决信息传递不畅、协同工作不力、文件兼容工作困难等三大问题,在从数据到信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等方面,仍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吴苡婷

链接: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3950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