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惠强访谈:中国大学生远未过剩
来源:
时间:2003-03-06 浏览:
全国人大代表郑惠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学生惹的祸。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40-50%,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3%)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况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及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就业难,难在何处?
郑惠强代表认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而且这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高校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信息平台缺少现代化技术与管理的支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待业和临时、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服务和制度性保障尚未形成。
加强学科调整实现按需施教
记者:尽管国家人事部在2月底的时候出台了一个政策,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人事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录用公务员时,应首先从高校毕业生中考试录用,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个形势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郑惠强代表: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是就业者,更是创业者
记者:一些学生提出来,既然就业难,就自己去创业,有的甚至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创业。你对此是支持还是反对?
郑惠强代表: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光是在美国就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但目前,高校基本上未形成鼓励学生开创事业的氛围,政府也缺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为此建议政府要制定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对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对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创业,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青年报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