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长三角“哑地层”说话了

来源:   时间:2002-12-08  浏览:
  据新华社消息,在生物地层学上一直被认为是“哑地层”的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层,最近终于“说话”了,我国地质科研人员成功地从这一地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对该地层一直具有争议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江三角洲在距今约2.5万年至1.2万年间形成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存在着若干暗绿色、黄褐色硬质粘土层,特征鲜明、分布稳定,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软土层地基中,该地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筑地基难得的持力层,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环境信息也是人们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该地层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在于这些古土壤成土母质沉积时的古环境。一种观点为水成沉积,认为这一古土壤层是由于河流或湖泊干涸后沉积而成的;另一种观点为风成沉积,认为这一古土壤层的沉积物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尘或大陆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这些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这一古土壤层中生物化石贫乏,人们一直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有意义的孢粉、藻类化石组合。
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地下30多米处,钻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纪古土壤层的样品,并在这些样品中获取了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形成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生物化石证据。
据介绍,曹杨孔剖面样品的孢粉、藻类共有55个科属,其中孢粉包括陆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而在孢粉与藻类的化石组合中,淡水藻类——环纹藻的含量最为丰富,并在古土壤层中出现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现两次高低变化,这表明当时曹杨地区曾经经历了两次水泛和两次水退,水泛时期沉积区内淡水藻类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时期裸露出来的陆地上则发育陆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海水生的沟鞭藻类,尽管含量不高,但对当时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科研人员认为,古土壤母质在沉积过程中曾受到海水影响,可能说明古土壤母质沉积于海退期间海面相对较高的阶段。
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风成沉积”观点的专家认为,仅仅一个钻孔的研究样本并不能具备说服力。目前,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正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计划在上海的青浦、浦东以及周边地区继续进行研究。
《解放日报/新华社》 2002年12月02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